人工关节置换患者血栓的血液学诊断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l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血是灾难性的并发症,栓子脱落,可致肺栓塞,对术后患者造成更为严重的损伤,可使患者长期病痛,影响生活和工作。本文目的在于探索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血液学指标,做到对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对比后路扩大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治疗脊髓前后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的手术适应证。方法:1996年2月至2007年12月,对67例脊髓前后方均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后路扩大单开门神经根管扩大减压(A组,36例)和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B组,31例)。
目的 探讨应用布带上提法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PKP)治疗重度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技巧及疗效。方法 应用布带上提法结合PKP术治疗重度椎体压缩性骨折28例。术前应用布带条兜着患者椎体骨折后凸处上提,使脊柱极度过伸纠正部分脊柱后凸畸形,然后在过伸体位下行PKP,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疼痛缓解状况与骨折复位情况。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6~8h疼痛迅速缓解,术后1~2d均能下床活动。
[目的]观察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后不同骨量患者的术区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后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药物使用量与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观察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间行单侧初次TKA的女性患者共计90例,年龄49-79岁,平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在治疗老年脊柱疾患内固定中的作用。方法:对21例老年脊柱疾病患者(骨质疏松症17例、脊柱内固定松动返修4例)行骨水泥强化惟弓根螺钉、植骨融合术,术中用2~3ml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全麻,俯卧位,腹部悬空。以患椎为中心,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剥离骶棘肌,脊柱撑开器撑开骶棘肌,"C"型臂X线机器定位。
目的探讨应用可控内侧副韧带松解技术处理伴有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的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3年12月,应用可控内侧副韧带松解技术关节镜下处理19例伴有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患者。术中,将膝关节置于外翻位,于内侧副韧带走行区,在关节镜上直视下用硬膜外针头经皮由外向内于内侧半月板上方反复穿刺,直至内侧间室间隙增加,有足够的空间观察及处理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
目的探讨应用内侧辅助入路技术关节镜下处理外侧半月板前角水平层裂的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内侧辅助入路技术关节镜下治疗15例外侧半月板前角水平层裂患者。采用3个入路:前外侧入路、前内侧入路、内侧辅助入路,经前内侧入路置入关节镜观察,于前外侧入路使用探钩将外侧半月板前角上表层挑起,经内侧辅助入路置入篮钳行前角的成形及层裂的处理。
目的探讨膝前交叉韧带(ACL)不完全断裂在关节镜下选择性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2月,经关节镜确诊ACL不完全损伤14例,其中前内侧束(AMB)断裂8例,后外侧束(PLB)断裂6例;伤后2周~6个月(A组)9例,伤后6个月~2年(B组)5例。关节镜下选择性重建损伤的韧带组织,选用自体两股半腱肌移植重建,术中完整保留未断裂的韧带纤维束。手术步骤:1)关节内清理。
目的:评估磁共振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用于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预后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对我院2010年到2014年178例患者共216个椎体的胸腰段骨折(T10-L2)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对骨折椎体的同源性高信号进行评估,将骨折椎体分为同源性高信号组和无同源性高信号组。同时对骨折椎体线性黑色信号区域进行评估,将骨折椎体分为线性黑色信号区域组和无线性黑色信号区域组。
BACKGROUND CONTEXT Ganglioneuroma is a rarely benign tumor of neural crest origin that may localize in the thoracic spine.Treatment includesresection with possible spinal fusion for instability and cl
目的探讨新型贴胸固定悬吊装置固定的适用性、可靠性以及在上肢军事训练伤及骨折脱位中的应用.方法首先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新型贴胸固定悬吊装置固定的适用性、可靠性,选取保障体系内50名健康男性战士,年龄18-27岁,平均20.6±1.4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人;试验组采用新型贴胸固定悬吊装置,对照组采用三角巾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