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晋东南早期遗构扶壁栱中的特异现象

来源 :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2013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kiv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扶壁栱配置方式同时与技术传统和审美选择密切相关,介绍了扶壁栱的基本类型及其地域分布,晋东南地区早期木构遗存数量丰富、分布集中、年代连续,构造做法高度相似、范式成熟稳定,是木构建筑区系研究的宝库。就扶壁栱部分而言,该地区的实例同样遵循以单/重栱叠素枋组为主,但在部分五代北宋遗构中存在变异的处理方式,构成同期木构中特殊做法的主体,大致有以下三点:以素枋组取代栱枋,半栱替木的使用以及先枋后栱现象。
其他文献
本文是基于对江苏瀚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承担的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监测工作案例的研究,从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价值载体、风险评估、项目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文化遗产本体及环境的各项影响因素,介绍了由瀚远科技开发的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系统在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监测方案,试图构建全方位的、系统科学的文化遗产监测体系,监测框架包括:①遗产本体与微环境监测,主要有真实性、完整性、保护
陵川南吉祥寺中央殿始建于唐,今存大木结构系宋代遗物,其彩画虽未得以完整保留,但内檐尚存少量彩画残余,从中可以辨别若干不同时期的修缮痕迹.在依靠传统研究方法难以获得有效信息的情况下,笔者采集了中央殿彩画的微量样品,借助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显微分析手段,结合古代颜料史相关研究成果,对中央殿内檐彩画现存的历史信息进行了年代、构造做法、材料、制作工艺等多方面的解读.对颜料痕迹层叠关系的分析表明,现存的内檐彩画
本文以许昌大遗址为研究对象,探究了遗址保护区的保护与利用,由于大遗址主要以露天保护为主,受风、雨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破坏比较严重,本身具有可读性低、观赏性差、保护难度大、投资大、涉及面广等特点,有的地方政府看不到其潜在的价值,大多数得不到有效的、科学的保护和利用。文物专业人员要有责任心当好地方领导的宣传员和行业参谋,努力避免地方领导的决策失误。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核心主导作用,编制的保护规划,要具有
阐述全球当代博物馆建筑著名个案,论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20世纪遗产"理念的提出:普利茨克奖设立与评选的历史价值和宁波博物馆建筑荣获普利茨克奖的机遇与催化作用诸因素,得出当代博物馆建筑从艺术品向文化遗产的"嬗变",即21世纪博物馆遗产化的科学论点,提出把宁波博物馆建筑分布为市、省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与全球获得普利茨克奖的著名博物馆建筑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对策与建议,文章指出博物馆建筑实际上
本文以博览园为研究对象,指出博览园是一种全新的大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和大博物馆建设理念,博览园具有超强的文化包容力和影响力,这是传统博物馆所无法比拟的,可为博物馆做大做强提供借鉴模式和指明发展变革方向,博览园是游览体验式的城市文化产业,有利于体现文博事业拉动区域经济,那些不适合移动的考古遗址、古建筑、工业遗产、自然遗产,以及许多缺少文物的非物质遗产、科普类、艺术类场馆,非常适合建成博览园进行保护和开发
本文遵循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前辈学者造就的学术成果基础,刻意阐述历史的与美学的统一的建筑史学研究视角可作为突破以往集体主义方式研治中国建筑史学局限而富有个性化风格展示的途径.
不同时代的建筑法律制度反映着人类社会在相应历史阶段对于建筑工程领域的客观规律的认知程度.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法律制度文献.在此视角之下,从《营造法式》作为法律文本的结构体系、文献称谓的历史发展沿革、文本制定及颁行过程、调整对象的结构特征、建造等级制度等方面,论证了《营造法式》不仅是一部"建筑技术专书",还是一部北宋时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领域最高
近年来,特别是在最近五年以来,从最初的艺术品,历史遗址、遗迹到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遗产以及水下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概念得到极大的扩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脆弱的城市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着巨大威胁,这些具有独特历史意义的城市景观正是一座城市的未来关键所在.因此国际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正尝试通过全球协议的方式,努力寻求保护城市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组织已经雄心勃勃地启动了一个旨在保护世界一
本文旨在从"地域性"的角度,论述泰顺木拱廊桥作为空间文化造物的空间意义与美学内涵,以揭露其所具有的深度文化价值.同时,亦期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中国建筑史学"地方化"之认识论与方法论意涵,以及其所将可能在地域振兴实践中所发挥的巨大功能。
本研究即希望援引历史社会学、人文地理学、建筑学等跨领域聚落研究长期积累的"地域性"视野,透过文献搜集与田野调查,对水湳洞聚落的"文化地景"进行历史社会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空间活化再利用的可能作法,以作为未来海峡两岸边陲聚落研究及重新再造的参考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