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学生品格教育项目--一种富有创新性和操作性的德育实践途径

来源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_an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社会中,培养一种关爱、有责任感和尊重的文化氛围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在孩子的青少年时代就夯实培养良好品格的基础。为了培养青少年的公民价值观,本文将介绍一种全新的协同性的教育方法。“美德在我心”青少年品格教育项目是一种系统的、积极的日常教学课程,它能够帮助4—7岁的孩子养成美德。它也为学校的任课教师提供详细的课程计划以及一些活泼有趣的教学素材,比如故事、歌曲、游戏和艺术活动等。迄今为止,北京和其他地区25所以上的幼儿西和小学开展了“美德在我心”这个项目。这些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参与了经过特殊设计的培训班,保证了这一项目在班级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为了孩子们能够不断的成长和提高,我们还提供了金方位的直接或间接的辅助课程。根据学校和家长的反馈来看,“美德在我心”这个项目的第一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孩子们对上课充满热情,他们一些重要的公民素质,比如团结,同情和服务社区等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本文将讨论一下过去的经验以及未来项目的拓展计划。
其他文献
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国防生是军民融合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国国防生培养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国防生培养定位、培养理念、培养环节和社会效益等理论内容,从加强军民融合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规划、完善军地协作的国防生培养领导管理体制、抓好国防生淘汰选拔力度、优化国防生培养方案、加强国防生后备生源基地建设和增大国防生培养的投入保障力度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国防生培养工作的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地方化趋势进一步凸显。所谓高等教育地方化,大致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在管理上,高等教育属于地方管理,并以地方财政拨款或集资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其二是在目标上,高等教育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为地方发展服务。在社会文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今天,在各类高校林立、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地方大学必须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成人继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成人继续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以及管理体制、办学机制、投入体制和立法工作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成人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
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由中职学校实施,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与普通高中同处高中教育阶段。尽管中职学校分为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校四类,且前三类属教育系统管理,后一类属劳动人事部门管理,然而在培养目标和办学形式上现已日益接近,国家已有通过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等方式统一规范四类学校融合发展的意图。本文集中讨论4个问题:第一,政府与社会对中职教
中华民族在她几千年辉煌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产——中华传统美德,精忠报国,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则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品质,是民族文化与精神的瑰宝,更是我们今天育人的精神动力。为此北京房山区电业中学以“实践行美德,奉献扬青春”为目标,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载体,以“红烛之光”,“青春公益行”,“一岗、两院、三服务”的系列活动为内容,十多年来始终坚持奉献教育并收到了喜人的成效。
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与地区,普法教育很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设置,“以普及法律及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守法、执法的公民为目标”的普法教育多是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或公民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报告简要论述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英国、德国、美国中小学在普法教育方面的实践,总结其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国家与地区普法教育对于北京市的借鉴意义。
本文作为国外公民教育研究综述的一部分,仅对英国和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研究方法多是采用比较研究和文献综述研究,研究的内容涉及公民教育内涵与成因、公民教育的历史变革、公民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途径和方法,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
开展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正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工作的共同课题。为配合“北京2006年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国际交流活动”,借鉴境外青少年学生公民与道德教育的有益经验,本文对港澳台地区青少年学生公民与道德教育从其发展概况、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以及对中国内地学校的借鉴和启示等几大方面进行了综述。
德育研究对推动德育实践,保证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对“九五”、“十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所制定的课题指南和批准立项的课题目录等资料的粗略统计与分析,发现了近十年来学校德育研究的重点、热点和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于未来德育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德育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2.德育研究对象要包括全体未成年人。3.在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上
教育对子人力资源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教育让无知者变得博学、怯懦者变得勇敢、野蛮人变得文明。在这个世纪,实施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迫在眉睫。通过这一改革,教育将培养出幸福、博学、拥有个人责任感和人际责任感的全球化公民。批判性的、强劲有力的思想一旦转化成教育改革的行动,将会比金钱和政治更能改变人类世界。即使人类没有从本质上被教化,它也会转化为协调和和平解决问题的动力。提到在全球范围内解决问题。无障碍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