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地质封存引发裂隙岩层形变的数值模拟

来源 :2010年城市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k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2地质封存改变地表下应力状态导致岩层沿地质薄弱带产生大的位移甚至破坏,特别是对于含裂缝的岩层将产生大的形变。以Sleipnet CCS工程为例,通过FLAC两相流计算对CO2注入地层后储存地点附近裂缝响应,以及裂隙岩层项部的竖向位移进行研究。采用库伦摩擦模型模拟岩层中的裂隙的力学行为,并通过摩擦单元的法向刚度kn和切向刚度kt模拟岩层裂隙的刚度,分析不同裂缝走向和分布、不同裂缝刚度、CO2浮力大小、不同岩层渗透率和渗透时间等因素对裂隙岩层顶部竖向位移造成的影响。对裂隙岩层的安全性,特别是CO2地质封存后裂隙岩层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预估和评价。
其他文献
垃圾填埋场的稳定是进行填埋场设计、施工、填埋和封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分析填埋场垃圾体几何参数和物理力学参数变化对填埋场的稳定性影响,为填埋场设计、施工提供设计依据,采用强度折减法对填埋场几何参数和物理力学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设计坡比变化对稳定系数的影响很大,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填埋高度越高,稳定系数越小,设计坡比为1∶2,1∶3两种工况条件下,对稳定系数影响的变化趋势基本相近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建筑的现代性和技术的普适应导致了众多城市地域特色的消失,“地域性建筑”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和地貌特征,城市建筑相应具有喀斯特环境的地域特性。通过对贵州青岩古镇传统与现代建筑的研究发现:喀斯特城镇传统建筑从类型和功能上满足了人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需求,但现代建筑的建筑风格和功能更多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性和建筑安全等方面来满足当代人的“工具性”需求,“人文性”
本文根据有机物的挥发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大小,对U.S.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适当改进,在模型中添加了污染物煮沸后的残留率TF项,评价分析了滹沱河冲积平原工业区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地下水水质均未超过我国地下水质量标准(YM344点和YM346点除外),其中典型的检出有机污染物为: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各采样点风险的主要贡献污染物为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主要的污染
针对城市区域范围内的空间地质信息的三维建模,运用层序分层的方法,建立标准层序体系,对钻孔数据进行标准化,建立标准化的钻孔岩性分层数据。结合实际工程引用“虚拟孔”概念,基于钻孔数据、地质剖面等资料,利用GMS6.0、MAPGIS等软件有效地结合,建立了城市地质信息的三维地层模型。建立的模型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并能很好的实现三维地质数据的可视化表达和分析。
城市化的过程使得城市区域出现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现阶段城市环境地质工作的重心应放在地质灾害或对城市建设有重大影响的地质环境问题上;城市地质环境是一个人工——自然复合系统,人为地质作用的十分突出,进行城市环境地质评价必须紧密联系具体人工子系统的分析,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和防治措施制订时,一定要对各种灾害的时空关联性做出综合判断。提出了包含调查、诊断、策略制定及检测预警四大步骤的城市环境地质工作的技术框架
水源热泵作为一种新的节能技术被应用,水源热泵水源地的选择是实现水源热泵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基础,对水源系统的原则要求是:水量充足,水温适度,水质适宜,供水稳定。
从水文循环系统理论出发,采用演绎与归纳方法分析研究近50年来石家庄市的大气降水、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的演化特征及正负反馈作用,系统研究水资源与水环境的过去与现状,并结合人类活动、全球气候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突出水文循环与水资源和水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探索面对复杂和变化环境下石家庄市未来水资源的水战略规划。
研究了三种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曲拉通X-100(TX-100))悬浮的多壁纳米碳管(MWNTs)在石英砂中的运移,并研究了粘土矿物和Ca2+离子强度对MWNTs运移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CTAB悬浮的MWNTs在不能在石英砂中运移,SDBS和TX-100悬浮的MWNTs可以穿过石英砂,但会受到粘土矿物的强烈抑制,Ca2+的存在也会抑制MWNT
在遗传算法中引入了位爬山法,有效地改善了遗传算法的局部优化能力,提高了优化速度与精度;采用此改进的遗传算法对基坑土体卸荷力学模型参数进行大范围识别,实现了参数空间内全局意义上的搜索;以200KPa围压下土体真三轴卸荷试验为例,将试验结果与不同识别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多样性测度、蠕变变异率和突变变异率对算法收敛精度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为了全面的了解基坑土体的特性,对不同位置的土体进行全面的
地震诱发的滑坡,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论文结合汶川8.0级大地震,介绍了地震诱发滑坡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同时详细地介绍了地震诱发滑坡存数值模拟、灾害评估、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等方面的新成果。针对地震诱发滑坡运动过程中表现出的高速、流态化、大变形等特点,提出使用SPH方法进行模拟具有独特优势,并对一个滑坡概念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从这些研究成果中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