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开洞板极限荷载

来源 :2009预应力上海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dear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凝土是一种弹塑性材料,楼板的内力往往采用实用的弹性理论方法进行计算,而弹性理论的分析方法不考虑截面开裂,不能反映结构的实际受力与工作状态,其计算结果较为保守,不够经济。塑性极限平衡法较好地弥补了这些缺陷,其基本思路是塑性绞线将整块板分割成四个板块,每个板块均满足力和力矩平衡条件,根据板块的极限平衡求得板的极限荷载。本文运用极限平衡法计算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未开洞和中间开洞实验板的极限荷载,并通过7块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开洞板的实验验证极限荷载公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其他文献
以预应力简支梁为例,建立了预应力梁索单元动力刚度矩阵。采用动力刚度法,进一步推导出预应力梁-索组合结构的整体动力刚度矩阵,利用Williams—Wittrick算法求解频率。最后通过算例,讨论了预应力对梁的振动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预应力对梁的自振特性有较大的影响。
设计使用年限不仅是加固结构需要解决而且是业主广泛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不同使用年限下的地震作用,依据层位移的计算方法对不同使用年限加固结构的设防目标进行修正转化成50使用年限地震作用下对应的不同使用年限的设防目标。并通过算例进行分析。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开洞板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受力性能研究是当下结构工程学术界积极探索的问题,也是工程设计和施工部门亟待明确解决的问题。本文建立了无粘结开洞板的三维分析模型,运用非线性有限元模拟了其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加载直到破坏的过程,分析其裂缝的分布情况,并将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供同行参考。
正在建设中的深圳宝安体育场采用了平面投影为椭圆、边界高度变化的车辐式张拉结构,车辐式张拉结构的找形是其设计的关键。本文将车辐式张拉结构分为上、下2层索结构,去掉径向索桁架上、下弦之间的吊索并用其相应拉力代替,选取1个飞柱高度作为2层索间的竖向距离,建立以上、下弦在水平面内投影为平面位置的2层水平布置的平面索结构。根据飞柱的平衡给出计算各个索段拉力水平分量的计算公式,从而得到2层平面索的所有拉力值。
本文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与预应力混凝土简单框架结构次弯矩的产生机理与分布特点。进而以某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仓库为例,分析了复杂框架结构次弯矩的分布特点,有限元分析表明复杂框架结构次弯矩不再呈直线形分布。
体外预应力技术具有力学概念清晰,施工方便、快捷,可控制索力等特点。特别适合应用在大跨度桥梁,空间结构和加固行业,而在目前该技术在临时结构上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拟通过一系列探究实例阐述体外预应力技术对临时结构的适用性,并指出尚待解决的问题。
设计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时,一般按抗裂度控制条件计算预应力筋后再按允许的预应力度确定普通钢筋的数量,则“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原则可能难以满足。本文通过一工程算例,使用基于预应力度的承载力公式进行预应力筋梁抗弯承载力计算,并与PKPM软件设计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原则难以满足,此外,除顶层外,支座处抗弯承载力放大倍数随楼层增大而增大。通过从概念上分析比较三种耗能机制,说
通过分析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提出约束作用本质即次内力的概念及在设计中考虑约束影响的必要性和科学性。针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探讨了多种因素对于次内力影响。通过对各国历年规范对于预应力效应规定的变化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提出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梁中极限状态下考虑约束的设计计算公式。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楼面经常要进行开洞处理,开洞板洞口附近区域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对楼板的整体性能有很大影响,会导致楼板的裂缝开展、挠度增大,抗弯承载能力急剧下降等。研究表明,楼板开洞对板造成的影响是复杂的,与洞口的位置、洞口的形状、洞口边的受力、楼板的受力、楼板的性质(单向板、双向板、连续板)等都密切相关。本文通过4块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开洞板的实验,着重对不同开洞位置无粘结预应力板的挠度情况进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楼面由于楼梯、电梯、管道井和卫生间等的需要,经常要进行开洞处理,而由于洞口的存在削弱了板的强度,而且不同开洞位置其削弱影响和程度是有一定差异的。本文通过对不同开洞位置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开洞板加载对比实验,研究并分析了预应力板在三个位置开洞(中洞、边洞、角洞)情况下的受力性能。采用屈服线理论对预应力开洞板的极限承载力进行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不同开洞位置对开洞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