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数据关系的视觉建构

来源 :第二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6东方文化与设计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4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大数据背景下,对数据关系的视觉建构进行分析.方法:结合图形设计与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归纳总结出大数据可视化的设计原则.结论:大数据可视化应当遵循准确性、直观化、生动性、读图化、简约性及动态分层次信息呈现六项设计原则,未来的大数据信息可视化将向交互、动态的方向发展.
其他文献
教学学术能力主要是指大学教师在科教融合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把大学的教学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实现课程知识有效传播的能力.要从理念上重新审视大学教学学术运动产生的背景和必然性,认识到发展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还要进一步分析大学教学学术能力的形成要素,充分发挥大学组织、大学教师和大学院系的作用,使教师教学发展落到实处.大学要健全支持教
中国古代诸多设计思想具有世界性价值,从设计美学视角看,先秦时期工艺著作《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的设计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西方现代设计和后现代设计.本文拟从微观解读先秦"天有时,地有气"与西方"生态设计"两则设计命题,并从设计学层面阐释,以期确证中国在世界的设计地位以及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超前性.并且,希望这两则设计学命题的研究能对现代产品设计有所增益.
本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建筑设计解构认为建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提出建筑由功能、文化、体验三大要素系统构成的观点.论文首先寻找建筑发生的源头和发展路径,梳理建筑结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获得建筑由功能、文化、体验三大要素系统构成的合理解释,回答"为什么会有建筑""建筑是如何产生的""建筑为什么各不相同"问题.第二部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提出"功能实用第一""观念架构建筑""建筑形式象征"是中
"山水城市"是中国当代城市的精神理想,是两宋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内涵的延续.可纠正中国当代设计盲目移植西方工业化思维与设计理念之现状,又强调对中国人文哲思的承续与发展,再可纠正文脉传承时的浅层表面的传统符号的滥用.应发掘和转化中国传统审美哲学内涵和本质意义,从而形成真正"中国语境"的设计表达.
本文通过对上海大场文化、体育、科技中心项目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分析解读,提出被城市基础设施分散切割造成的城市消极空间的更新策略——城市推拿.该策略借鉴中医古法对城市特定区域进行设计,通过疏导交通、引发活动、整合空间、塑造体量的措施和相应手法,重新活化场地,重建区域和城市的联系.
人类社会有史以来聚居模式主要有两类:第一类聚居——原始农耕聚居模式,第二类聚居——以现代工业城市为主要特征的聚居模式.展望未来,本文聚焦生态、生命、生长,依据东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将人类未来最佳聚居模式视为一个在生态系统基础上,有机统一健康成长的一元生命体系统,提出既要承继古代天人和谐哲学思想,又要克服现代城乡聚居诸多弊病、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第三种聚居模式——城乡一元生命体,具有生命的有机特性,
卡西尔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在人类符号中,神话处于最基础的位置,神话的原型是人的社会生活.本文将卡西尔的神话思维融入对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模式的思考中,对"一池三山"园林景观模式作出了神话角度的分析."一池三山"景观中的神话世界由空间、时间和数这三个维度所构建.胶东半岛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海外仙岛的传说,逐渐演变为蓬莱神话中的空间.方士的渲染、道教的传播丰富了蓬莱仙境的内容.帝王出于对
本文通过分析苏州园林漏窗图案中的佛教文化,探讨苏州园林漏窗图案设计的内在思想.具体通过对两种纹样"卍"字纹和夔龙纹的源流与发展历程的研究,分析两种纹样与佛教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寻求对装饰设计的借鉴.
类型撷取是构建传统和现代、地域文化间具象化的文脉关联的一种有效途径.本研究针对传统中式家具构形要素进行因子分析并探讨类型撷取方法.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和针对75款家具样本的量表观测确定12个评价因子,最后所得数据输入SPSS进行因子分析并提取、归纳出4个公共因子,并对相应的类型撷取和抽象方式进行分析,提出新家具形式的创新与设计途径.
本文的目的是传承和发展湖湘书院景观设计,为营造具有地域特点的现代景观设计提供参考.湖湘文化作为地域文化是传统炎黄文化的一部分,有它自身独特的魅力.在此环境中孕育的书院景观具有浓厚的地域特点.湖湘书院的发展不断丰富着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湖湘书院的发展.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教育机构,从唐代的藏书之所到个人书斋慢慢演变为谈经论典的公众活动场所.宋元时期书院的发展达到鼎盛.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