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多学科综合营造教学探索--以2018国际高校建造大赛作品为例

来源 :2018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z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为期13日的2018国际高校建造大赛活动过程中,华南理工大学团队成功完成预期的现场建造,并且得到巨大的收获与进步.首先,学生切身体验到实际建筑建造与其他各种营造比赛的区别.第二,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学习多学科合作.第三,学生对设计过程中的偶然性与创造性问题有了深入的体验与理解.本文将以时间为脉络,试图总结教学团队在竞赛过程中收获的宝贵经历与相关经验教训.
其他文献
济南章丘市博平村古官道传统门楼建筑是山东传统民居中门楼建筑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文献搜集、实地调研和测绘,结合地域环境的影响因素对门楼产生的社会背景、门楼功能与形式、门楼文化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希望通过对该村传统门楼建筑的研究,在当下城乡建设中,可以引起人们对普通传统民居保护的重视.
随着广东地区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容家古村落日渐衰败,面临逐渐消亡的危险境地.广东客家古村落是客家先民集建造艺术与技术智慧而建设的生活居住场所,体现了客家人在家园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环境条件的“天人合一”思想.研究通过分析5个广东客家古村落的布局和建筑手法,总结了广东客家村落建设中的生态特征,以期对现代绿色建筑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本文以汶川地区数个羌寨风貌为例,将其划分为旅游型聚落和生产型聚落,从聚落选址、空间格局、聚落形态、景观环境、民居建筑等方面论述新时代羌寨风貌现状和改造要点.可供今后羌族聚落的重建作为参考.
传统聚落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自然、社会、经济平衡共生的“组织”系统,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本文结合“文化生态学”理论,为“名人故里”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提升提供了一个更宏观、系统的视角和框架.将文化生态学理念引入“传统聚落保护与提升”层面,对传统聚落的“文化生态系统”进行解构并剖析其蜕变问题.这为如何对传统聚落进行保护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使人们能够更准确、更全面地对传统聚落的文化物种、文化环境等要素进
科学的建筑价值评价对于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GIS和层次分析法集成的思路进行历史风貌区建筑价值评价研究,并以福州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这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使历史风貌区建筑价值评价更科学化,以期对于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在当今乡村建设中,改善民居建筑环境对拉动民生经济十分重要.针对目前玉溪市戛洒镇花腰傣族聚居地的规划和民居状态较为混乱、民居密度小等问题,文章以实地调研为基础,通过对位于平寨村附近的场地进行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和民居更新设计,指导该村实现发展生态旅游的目标.规划特点是利用场地布置商业业态的同时,补偿原有耕地,使当地居民在原有的生活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收;在建筑设计上探索现代建造技术下民居的更新方式,为滇中地
2014年浙江永康芝英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聚落空间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空间句法作为对于人们平时感知和理解的空间量化处理工具,本文基于其线段角度模型来对芝英镇的街道空间活力进行量化分析,并将其分析结果和古镇宗祠、街巷空间的分布作比较研究,根据比较结果,提出宗祠与街巷空间的再利用策略.
湖南省汝城县是一个在多元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地区,汇集了湘楚文化、岭南文化、赣文化与中原文化.石泉村是一个始于宋末移民迁徙的传统村落,在多元文化作用下,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及特殊性.随着当前社会对于古村落保护的重视,石泉村的聚落形态及其今后发展面临着多样的契机和挑战.本文以汝城县石泉村为例,运用实地调研、图解分析和理论概括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该聚落的选址布局、结构秩序以及建筑的特点.
作为建筑类学生重要专业基础课,“建造设计”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十分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建筑思维,培养专业素养,为进一步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从课堂教学到乡村建造实践,从纸上谈兵到亲自动手建造,如何在“建造设计”课程中通过完善系列教学环节,达到相关教学目的,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加以总结,希望对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西藏作为我国的西南边陲的“世界屋脊”,不但拥有绝美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拥有着全民信教、虔诚浓厚的宗教文化.在藏传佛教的精神影响下的西藏传统民居具有其独一无二的建筑文化,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通过对西藏宗教文化的研究,分析其与西藏民居建筑文化的关系,以拉萨地区和林芝地区为例,对比探讨西藏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并且针对现代化进程中民居建筑所产生的问题,提出医藏传统民居传承和创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