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心理护理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负性情绪影响的临床观察

来源 :2016河南省肿瘤专科护理理论与技术创新进展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vb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是世界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美国2007年cancer statistics显示乳腺癌居于女性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首位,中国乳腺癌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改良根治术目前已成为乳腺癌常用的手术方式.由于患者对乳腺癌相关医学知识不了解及手术后躯体形象的改变,患者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通过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利于患者康复及提高生活质量,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疼痛是大多数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是一种给人造成不快的感觉及情绪感受,常合并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对于肿瘤患者而言,疼痛是主要症状,对患者的治疗与生存质量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此,对癌性疼痛进行合理的评估及护理干预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综述了癌性疼痛的护理评估与护理进展情况.
疼痛是一种实质上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那么癌痛的定义讲就是癌症患者出现的明显的疼痛,癌痛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甚至会加速肿瘤的发展;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焦虑、恐惧、抑郁、不愿与人交往;机体功能减退,活动能力下降;对生活和治疗失去信心等.疼痛对身体、生理和心理方
肺癌晚期患者常表现出疼痛、焦虑、烦闷、恐惧、伤感和绝望心理,因此,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肺癌晚期疼痛患者的健康教育中,通过品管圈成员间的相互协作,找出和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设定目标,制订对策并实施和效果评价等,对做好肺癌晚期患者疼痛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经皮射频消融(RFA)凭借其创伤轻微、见效快、时间短、安全性高等特点越来越普遗地被应用于肺癌、肝癌、肾上腺肿瘤等诸多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并取得良好效果.实施微波消融治疗时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对33例甲状腺肿瘤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取得良好效果.
如何对疼痛病人进行规范而有效地治疗和护理已成为人们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为进一步提高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和肿瘤患者生存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改善医疗服务,2011年3月30日,中国卫生部办公厅下发[2011]43号红头文件,发出关于开展”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活动的通知.为病人解决疼痛是所有医务人员的天职,重视疼痛、研究疼痛、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人权,要对疼痛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在这样一个系
化疗是癌症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随着新的化疗方案不断出现,对于用药的浓度、速度、剂量、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EPOCH方案在临床中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中、高难度复发性NHL的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效果较好的挽救方法.EPOCH方案需要三路化疗药物(依托铂苷、长春新碱、表柔比星)同时缓慢匀速静脉输入,长春新碱和表柔比星分别应用一次性便携式输注泵,分别持续输注48h,便于患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将心理学知识、理论和技术应用于现代护理领域,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护理领域中有关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相应的最佳心理护理方法的学科.
阿霉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化疗药,对于治疗各类肿瘤有很好的疗效,但当用于周围静脉输注时,很多病人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化疗药物性静脉炎,甚至导致局部皮肤出现水疱,溃疡,皮下组织坏死,严重者可导致功能障碍为了解除病人痛苦,寻找经济,有效,便捷的预防阿霉素所致静脉炎的方法,2007.10-2008.3,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在静脉输注阿霉素的第二天用土豆片贴敷,经过100例临床观察,取得了良好效果。
乳腺癌属于临床常见恶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近几年,与全身恶性肿瘤相比较,该病发病率高达7-10%,且每年以3-4%的速度递增,发病趋于年轻化,是诱导妇女死亡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伽玛刀在乳腺癌治疗中具有积极的应用意义,可提升其生存率,但患者在治疗前易出现焦虑、恐惧,故护理干预显得尤为必要.为了深入探究伽玛刀治疗乳腺癌脑转移伴神经功能损伤的临床护理效果,本文主要对本院收治的54例行伽玛刀治疗的乳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恶性肿瘤的7%-10%,是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而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目前,在乳腺癌的治疗方面,已经从单一的手术方式发展为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治疗方式,并且更多的乳腺癌患者需要术前或术后的化疗.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在关注疾病治疗效果的同时,患者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如何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