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区上对流层水汽及其低频振荡特征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acier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对流层水汽(UTWV)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而青藏高原在上对流层-下平流层水汽交换及平流层水汽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利用高精度AIRS卫星资料对青藏高原地区UTWV及其季节内振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夏季主要存在三种空间分布型,即全区一致型、高原东西偶极型和南北偶极型.全区一致型主要以季节变化为主,而偶极型则以季节内振荡为主.进一步研究发现,高原地区UTWV低频振荡的显著周期位于10-20d和30-60d.前者主要表现为纬向东传,并且可以越过高原进入我国江淮流域上空;而后者主要向南移动,基本表现为高原局地振荡.另外,本文也对高原UTWV低频振荡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高原地区UTWV的低频变化主要与高原热状况、南亚高压活动及其与二者相耦合的对流有关.
其他文献
文中简要概括了东亚沙尘暴数值模拟研究的最新进展,从沙尘暴源地、产生沙尘暴的天气过程和起沙过程三个方面指出了应该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沙尘暴产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沙尘的长距离输运研究中,应注意有效起沙面积的选取和特殊天气过程的模拟,特别是涉及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研究.今后的研究应重视对沙尘暴具有触发和加强作用的中小尺度天气过程,加强实验观测,建立适合东亚地表特征的起沙模式和沙尘输运模式;加强沙尘暴
本文研究了一种测量高架点源污染气体(如SO2)排放总量的光学遥测方法,采用被动差分吸收光谱系统在移动平台上对污染源排放烟羽进行扫描测量,并结合气象(风场)信息在来获得由污染源排放所产生的污染气体通量.文中着重描述了获得烟羽垂直柱密度的差分吸收光谱方法以及获得污染气体排放通量的方法.并通过车载被动DOAS系统围绕污染源测量污染源排放SO2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基于被动DOAS的测量方法用于高架点源污染
2005年4月29日利用机载气溶胶光学探头对北京及周边地区细模态和粗模态的大气气溶胶谱分布情况进行了探测.根据飞机探测资料结合一个区域传输和动力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Coupled with atracertransport model,WRF-Tracer)和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
本文利用广州和海口两个台站的垂直测高仪数据,分析了磁平静期间台风登陆后电离层F2层的响应.结果表明,台风登陆期间,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有下降的趋势,并且这种受扰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似乎与台风强度以及观测台站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针对这些观测现象,在台风活动抬升湍流层项的假设下,利用一个一维电离层物理模型模拟了电离层F2层的响应,模拟结果能较好的解释以上观测事实.这表明,台风期间湍流层顶的抬升可能是台风
本文基于全球地面气温资料、近六十年(1948-2003)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代表自然界状况)和中科院大气所LASG研制的FGOALS-1.0g耦合气候模式控制试验(代表自然变率状况)及加倍试验(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模拟的60年逐日资料,利用时空谱分析、小波分析等多种诊断分析方法,探讨了自然界状况下、有无人类活动影响状况下亚洲季风区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经向传播特征的可能变化情况,目的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MM5模式模拟结果对2005年7月16日、17日发生在新疆巴仑台若羌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并对其出现的环流背景和降水物理机制进行了细致分析.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剐热带高压的西伸北抬、巴湖低涡冷空气大举入侵、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偏南气流的水汽输送以及低层强偏东风气流的阻塞垫高等相互作用,共同促使了这次两地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强烈的上升运动、能量的积累和充足的水汽
青藏高原为全球最大与最高的高原大地形,其南侧有来自相邻的印度洋、南海等地区的异常显著的暖湿气流及水汽输送,并在高原南侧构成水汽异常辐合.研究表明1991年以及1998年长江流域异常洪涝大部分特大暴雨过程对流云系可追溯到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因此高原是引起东亚中国乃至日本等国地区灾害气候异常的水汽输送关键区.但由于降水过程的复杂性以及高原及周边地区站点稀疏且观测时次少,对高原及周边地区的水汽分布及其
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2006年2月6日天津地区出现的大雪天气过程.分析表明:径向速度图上零速度带的连续变化反映了大尺度风场辐合辐散和冷暖平流的变化,以及与降雪生消的对应关系.零速度带的不连续变化则揭示了天气尺度系统背景下中小尺度系统的特征.低层中尺度逆切变的生成对应强降雪的出现和维持、减弱消失则对应降雪强度减弱,锋面抬升使降雪得以持续.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为降雪加强和维
选择和田河流域作为和田地区水资源的典型代表,和田河流域代表站和田市气象站1961~2004年的夏季高空500~300 hPa气温、0℃层高度资料、和田河上游(乌鲁瓦提和同古孜洛克站)水文资料,分析了和田河流域夏季高空气温、0℃层平均高度和夏季流量的年际线性趋势变化.结果表明:近44a来和田河流域夏季高空500~300 hPa平均气温和0℃层高度呈下降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322℃·(10a)-1
应用祁连山地区17个测站1960-2004年5-9月逐日降水资料,统计逐年5-9月不同量级的雨日数及对应的降水量,进而得到各站小雨和中雨以上日降水雨强,用区域平均值来代表祁连山地区整体的不同降水量级雨日数和雨强,用线性趋势系数及五阶主值函数分析不同量级降水日数和雨强的变化趋势.用墨西哥帽状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分析其周期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5-9月降水量与不同量级的雨日数的气候平均分布具有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