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菠萝小果芯腐病是由病原菌Fusarium ananatum引起的,是一种严重的菠萝[Ananas comosus(L.)Merr.]果实病害。该病最初是在2014年3月份在中国广东省徐闻县"巴厘"菠萝果实上发现,在当地大概有10%的菠萝果实采后均受该病侵染。受侵染的果实典型的外部症状表现为小果不能正常褪绿或者延迟成熟,受侵染的小果中部有褐变产生,腐烂有时从小果一直延伸到菠萝果心,褐变的果肉组织比较坚硬,是一种典型的干腐病,病情一般只局限在单个小果内。用组织分离法从5个有典型症状菠萝果实上最终分离到4个真菌菌株。致病性实验在菠萝植株初花期进行,将分离到的4个菌株进行重新培养,并配制浓度为1×10~6spores/mL的真菌孢子悬浮液,在每个菠萝花序盛开的小花上均匀施喷15mL悬浮液,对照直接施喷蒸馏水。大概接种9~10周后,接种菌株GH0305的菠萝果实上均表现出了典型的小果芯腐病症状,而对照和其他3个菌株没有病害症状。菌株GH0305可以从发病的菠萝植株上重新分离到。为了进一步鉴定该菌株,将菌株GH0305置于PDA培养基上,在28℃和自然光周期下培养,7d后发现有白色的菌丝长出,菌落边缘菌丝比较稀薄,中间菌丝比较浓密,培养10d后,在PDA培养基中有臧红色的色素产生。将菌株GH0305置于合成低营养琼脂(SNA)培养基上进行菌株显微形态观察,在28℃下培养5d后,发现菌株形态特征和Fusarium ananatum的形态特征完全一致。小型孢子生长在直立的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梗假头状,单瓶梗,未见链状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椭圆或长圆形,分生孢子内部有0~1个隔膜,大小为(5~15)μm×(2~4)μm。大型分生孢子笔直或镰刀形,内部有1~3个隔膜,大小为(15~40)μm×(2~6)μm,有尖锐或圆锥形的顶细胞。为了进一步鉴定致病菌,用编码蛋白基因翻译延长因子TEF-1α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获得长度为597bp的片段,与NCBI数据库中相关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所测的序列(GenBank No.KP751254)与F.ananatum(GenBank No.HE802668)有100%的同源性。基于病害症状分析,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形态分析和TEF-1α基因序列分析,该病原菌鉴定为F.ananatum。这是菠萝小果芯腐病在国内的首次报道,本研究为以后进一步防治菠萝小果芯腐病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