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暴雨概况及个例诊断和水汽轨迹分析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erg454h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西北地形地貌特征多样化,下垫面性质复杂,气候干旱,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区域内不同地域的降水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很少,而且暴雨年降水量在其中占很高比重,特别是西北东部处于我国季风降雨向内陆急剧骤减的过度带,冷暖空气经常在此交汇,是西北区暴雨最多地区[1]。因此暴雨在西北降水和干旱研究中具有突出的位置。本文采用西北地区1960-2009 年6-8 月常规观测站24h(20:00—20:00)降水资料和NCEP/NCAR (2.5*2.5)1960-2009 年再分析逐日4 次的850、700、600 和500hPa 位势高度、比湿q 和U、V 风场资料,发现我国西北地区暴雨的主要特点是降水时间集中,夏季是降水的主要季节,集中在7 月和8 月;降水频率少,降水持续时间短,过程性降水次数少;降水次数有明显的年代际分布特征,20 世纪80 年代(1981-1990 年)暴雨次数最多,达24 次;而 90 年代(1991-2000 年)暴雨次数最少,仅16 次。在介绍了西北区降水概况的基础上,通过NOAA HYSPLIT_4 水汽轨迹模式和常规诊断分析方法,对2005.7.1-2 日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降水的环流形势主要以西低东高型和偏南气流型为主。(2)利用HYSPLI 后向轨迹模型追踪2005.7.1-2 日降水过程48 小时的水汽轨迹,发现水汽主要来自南方暖湿气流,但是不同等压面上水汽轨迹并不总是一致的。2005.7.2 日康县最大降水的水汽轨迹在 500hPa 和600hPa 等压面以西南偏西气流为主,而700hPa 等压面上水汽主要来自偏南气流。(3)通过水汽诊断分析,表示水汽来源的水汽通量的分布与后向轨迹模型给出的水汽来源一致。由此可知后向轨迹模型可以作为判断降水过程中水汽来源的新方法。
其他文献
冬季暴雪是我国北方地区的灾害性天气现象,由于出现几率小,它的分析预报难度较大。2010 年1 月2-3 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内蒙、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及山东等地先后出现大范围强降雪。3 日北京平均降水量10.6mm,最大降水量27.3mm,最大积雪深度达37.5cm。此次暴雪过程持续时间、覆盖范围、降水量、积雪厚度均为历史同期少见。本文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北京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和
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MTSAT卫星红外亮温资料、NCEP/NCAR 再分析资料、AIRS卫星大气温湿资料、MODIS卫星 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和ECMWF模式预报的地面风、压、温、湿资料,对2010年8月7-8日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引发特大泥石流灾 害的强降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地表强烈增温与高空槽后冷空气平流作用,8 月7日午后舟曲及其上游(西北方向)
利用华北地区84 个气象台站近50 年(1961-2009 年)的资料,计算了华北地区极端气温和降水指数,并对极端气候指数时空变化规律进行详尽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极端气温(最高、最低)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极端最低气温的上升幅度高于极端高温。气候突变之后,华北地区极端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相对较高,冷夜指数的减少趋势明显减弱,暖夜指数上升的趋势增强。从空间变化的情况来看,极端暖事件(极端高温、暖日指数)
2011年6月11日下午北京地区出现了强对流天气,多个区县遭受雹灾,其中密云、顺义、平谷等区县的冰雹直径超过20mm,农作物大面积受灾,经济损失严重。由于雹暴具有时空尺度小、突发性强的特点,所以冰雹的预报和预警是天气预报中的难点。为揭示引发冰雹天气的成因,为今后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本文利用常规高低空观测、雷达和自动站等资料,对造成这次北京地区致灾冰雹的环境场条件和中尺度过程进行分析,
通过对京津冀地区1969-2008 年的资料分析,研究了城市化进程对雾时空变化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发展产生的热岛效应在城区至周边几十公里范围形成次级环流圈,其外围辐散气流可以阻挡水汽输送进入城区,同时热岛效应可以降低城区昼夜温差使水汽不易饱和,两者共同作用造成城区年平均雾日逐渐减少;(2)在偏南风向北输送水汽的过程中,热岛次级环流圈可改变水汽的辐合辐散结构,在城市南北两侧形成辐合,
文中利用珠江流域水文资料,气象站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 再分析资料等,对2009 年7 月初与2008 年6 月上中旬次珠江流域性洪水进行了对比分析。2008 年6 月上中旬珠江性洪水的范围和持续时间都大于2009 年7 月上旬珠江流域性洪水,降水特点决定了洪水的特征,2008 年 6 月珠江流域过程是珠江三角洲和东江面雨量突出造成洪水过程,而2009 年7 月洪水则主要是西、北江大范围的降水
我国中东部地区每年都会发生多次灾害天气,诸如强降水、强雷暴、大风、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给该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其中尤以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引发的暴雨(突发性强、强度大、历时)为甚,常引起山洪、滑坡、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而且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如果能提前准确的预报这些MCS 引起的强对流天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则不仅能将经济损失降到最小,还能保障人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 再分析资料,选取2010 年6 月13~27 日南方前汛期连续性暴雨过程,跟踪逐12h 降水( 12 R )强中心,用动态合成法来统计对比分析湿位涡及其子项对强降水的诊断能力。合成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连续性暴雨过程中,MPV1、MPV21、MPV 对降水诊断能力不强, MPV22 和MPV2 有较强的诊断能力,以MPV22 为最强。MPV22 负值中心和-12~0h 降水
本文利用兰州CINRAD/CC多普勒雷达监测资料,对2005年5月30日发生在甘肃中部一次罕见的超级单体风暴三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范围强风暴是在蒙古冷涡、低空急流、地面冷锋共同作用下造成的。主体回波发展成熟时期,在反射率因子图上,低层风暴左前方呈现明显的倒“V”字型结构,右后侧呈现典型的钩状、“人”字型回波特征;低层有界弱回波区(穹隆)与高层强回波悬垂体相对应;强反射率因子区超过6
对发生在河西走廊中部2010 年4 月24 日的特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沙尘暴是西北路径的强冷空气引发的锋后偏西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从500hpa 环流形势看,“4.24”强沙尘暴天气发生在欧亚中高纬地区由纬向环流向经向环流调整过程中。沙尘暴发生前乌拉尔山脊强烈发展,极地冷空气沿强偏北气流不断在在西西伯利亚堆积,形成深厚的低压槽。强冷空气沿偏北气流向南爆发是引发这次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