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分辨率卫星平台的高静低动刚度吸振技术研究

来源 :第二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分辨率卫星对振动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开发新一代高性能被动减振元器件的需求日益增加.本文通过引入负刚度调节器对线性吸振器进行改进,设计了基于高静低动刚度的吸振器.对吸振器进行了动力学建模和分析,求取了主系统的响应.通过高静低动刚度吸振器和线性吸振器的性能对比,以及高静低动刚度吸振器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详细分析了高静低动刚度隔振器的吸振性能.结果表明,相对于线性吸振器,所设计的高静低动刚度隔振器具有降低主系统共振峰的同时并不引入其它共振频率的特点.本文的研究为卫星在轨微振动控制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行星/月球历表的建立及应用,比较了常用的数值历表及分析历表之间的差异.文章主要以图表的形式比较了JPL的数值历表DE421、DE423与DE405,法国巴黎天文台的数值历表INPOP08、INPOP10b及半分析历表VSOP2000,俄罗斯的数值历表EPM2008,月球半分析历表ELP/MPP02和国际天文协会(IAU)SOFA软件包的半分析历表之间的差异,比较结果为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历表提
电离层作为地球空间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无线电导航信号产生着严重影响,已成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数据处理中最为棘手的误差源之一,因此如何建立高精度的电离层时延修正及全球电离层TEC 监测方法对卫星导航系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GNSS 卫星频间偏差不仅是影响电离层TEC 计算精度最主要的系统误差,也是实现多频多类观测值综合利用所必须要消除的误差之一。利用球谐函数基于全球分布的IGS 站
电离层误差是影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精度和应用性能的重要误差源.对单频GNSS 导航用户而言,系统播发的广播电离层模型是修正电离层延迟误差的有效手段.Klobuchar 模型计算简单、应用广泛,目前,北斗区域导航系统也采用一种8 参数Klobuchar 模型为北斗单频导航用户提供电离层延迟修正服务.然而,8 参数的Klobuchar 模型只能改正50-60%的电离层误差.未来,随着北斗卫星
随着重力测量方法的改善、全球重力数据量的增加,地球重力场模型的精度和分辨率也随之提高。但是空间重力场模型,即离地表不同高度处的重力场模型得到的重视程度并没有地表模型高。这是因为利用地表的模型数据总可以通过各种算法求得空间某一点处的重力场元。但是如果想快速的计算空间重力场元素值,这种利用地表数据外推的方法就不可取了。因此我们需要将地表以上的空间进行合理分层,建立以高程为索引的空间重力场模型数据库,从
时间、空间失相干与大气延迟是影响重复轨道差分干涉测量(D-InSAR)进行地表形变提取的主要因素。重复观测时大气波动引起的相位延迟在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降低了D-InSAR 提取形变信息的精度。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干涉点目标分析(IPTA-InSAR)技术利用SAR 影像中散射特性稳定的高相干点克服了失相干和大气延迟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干涉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从而使测量精度达到厘米级。
目前,北斗二代导航系统服务范围已基本涵盖了我国及亚太周边地区,系统具备覆盖亚太地区的定位、导航和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卫星的在轨跟踪与定轨是确定卫星系统安全性和可用性的核心,但我国的北斗二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于存在星座异质性、基准站数量少且无法全球分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定轨精度相对于GPS 等成熟导航系统有比较大的差距,所以如何准确且快速地获得高精度的北斗二代导航系统卫星的轨道成为当前
首先介绍了基于无几何相位组合和伪距相位组合进行三频周跳探测与修复的原理。然后对比了不同采样间隔下无几何相位组合和伪距相位组合周跳检验量的精度,无几何相位组合不受伪距噪声及多路径的影响,其周跳检验量的精度明显高于伪距相位组合的精度,周跳探测效果较好。从耗时和成功率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三种周跳修复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无几何相位组合修复周跳时采用了搜索算法且搜索步长为经验值,其耗时和成功率都是最差的;伪距
本文分析了当前常用星载传感器的特点,综合介绍和分析了不同传感器组合图像融合的优势和在军事应用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传感器图像融合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在SAR图像中精准提取道路网络是大量军事和民用技术开发的重要环节.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不同分辨率的SAR图像的自动道路网络提取方法.首先改进了ROEWA算子,用于道路的比率图和方向图计算;建立了融合比率和方向特征的道路种子提取规则;进而通过最小二乘法求解出道路的中心线、端点等形态学特征参数;在此基础上,基于道路的辐射特性和几何构型设计了道路区域生长方法,通过逐步生长实现道路的自动提取,最后对道路生
通过分析遥感卫星的指标体系,指出未来高分辨率观测卫星设计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重要挑战,介绍课题组在执行机构隔振、相机隔振、低冲击锁定解锁、太阳翼阻尼器等关键技术等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