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的机械取栓血运重建治疗进展

来源 :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会议2015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i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r-tPA的静脉溶栓治疗仍然是血运重建的标准治疗.但是这种标准治疗存在两大致命的短板:治疗时间窗段及血运重建率低,限制了其对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广泛应用.而近10年来发展的新型的机械取栓治疗(Mechanial thrombectomy therapy)成为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亮点,有比静脉或动脉溶栓更高的血运重建率.
其他文献
目的:低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已经被动物实验证实。国外关于低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试验认为低温治疗安全可行,但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证实。这些临床试验均采用了全身低温方式,这种低温方式给身体其他系统带来的副作用影响了患者的预后,而且全身低温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目标温度。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经动脉选择性脑低温治疗变得容易实现,本试验初步研究了血管内再通联合经动脉选择性脑低温治
目的:慢性闭塞性血管病变(CTO病变)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对其治疗方法还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确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该类病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由于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或痉挛为基础,出现血液流速减慢导致脑干前庭系统及小脑的缺血性疾病.单一扩张脑血管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我们从2001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长春西汀为主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会议
目的:观察使用不同剂量他汀对接受脑血管介入诊疗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194例在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脑血管介入诊疗的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他汀组(阿托伐他汀40mg/天)(n=98)和常规剂量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mg/天) (n =96)。
背景: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袭性的脑刺激方法,利用弱的电流经颅刺激目标区域引起脑兴奋性的改变。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高,存活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如遗留失语、瘫痪、认知障碍、偏侧空间忽视等,严重影响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急症,约占全部脑卒中的5%-10%,主要原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致死和致残的重要疾病之一.临床上以起病急骤,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为主要临床特征.非编码RNA包括miRNA,siRNA,lncRNA等.miRNA是高等真核细胞中的长度为21-23bp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具有进化保守性、组织特异性和表达时序性,主要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端非编码区特异性结合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为重要的病变基础,不稳定斑块破裂形成栓子阻塞血管,直接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事件。近年来研究发现,妊娠相关蛋白A可作为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标记物,但其具体机制尚未见系统的报导。本文总结了妊娠相关蛋白A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金属基质蛋白酶(MMP)、炎性介质等综合作用,最终促进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机制。当然,其中很多具体机制不甚清楚,期待更多的关于
Several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YP2C19 polymorphism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clopidogrel, but few have noticed the difference in association between We
目的:通过对中国与美国之间静脉溶栓治疗的现状进行系统评价,从而对中国和美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指南的差异提出一些建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万方数据库、CNKI期刊+硕博+会议、Pubmed数据库,收集1995年1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采取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相关文献,首先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定和定性系统评价,并进行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
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作为预防缺血性卒中的药物,在临床上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其缺点是可能导致消化道不良反应,为了预防这一副作用,临床上经常会给病人同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但是这可能导致PPI相关的副作用,其中心脏事件是目前关注的焦点,下面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叙述.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