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稻白叶枯病抗性新基因Xa23的发掘和研究

来源 :第一届全国野生稻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peter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7~1992年,评价了871个野生稻编号对稻白叶枯病(BB)的抗性。编号为RBB16的普通野生稻在全生育期高抗包括广致病性的菲律宾6号小种(PXO99,P6)在内的3个菌系,因P6能侵袭当时所有已命名的栽培稻抗BB基因,推测RBB16可能携有新基因。将RBB16与籼稻感病品种JG30杂交,从F1中选择高抗的植株,通过花培,再选择H2中的抗病植株进行自交,获得纯合抗病系H4。以JG30为轮回亲本与H4杂交,回交、自交,同步进行专化抗性鉴定和农艺性状选择至B5F5育成了近等基因系(NIL)CBB23。又以IR24为轮回亲本,CBB23为抗性供体,通过相同步骤选育至BSF5,育成第二对携有Xa23的NIL,定名为CBB23(B)。经抗谱和抗性类型比较、抗性遗传分析以及CBB23携有的基因与包括Xa21在内的显性基因进行等位性测定和STS分子检测,表明CBB23所携有的是一对新的基因。分子标记将Xa23定位于第11染色体SSR标记RM206 1.9cM.和AFLP标记APj23 1.0 cM之间。2001年经国际水稻新基因命名委员会注册,命名为Xa23。Xa23是一对完全显性抗性基因,抗性导入效应强,全生育期抗性,在迄今已命名的抗BB基因中的抗谱最广,它在全生育期高抗28个包括菲律宾所有10个小种、日本3个主要小种、中国7个病原型和韩国8个BB菌系,抗谱最广的Xa21在分蘖期抗其中的20个菌系。通过常规杂交、回交和复交,将Xa23导入抗稻瘟病的粳稻品种9521,又与高产、优质的早熟晚粳品种武香粳14和99-1多次复交,育成高产、品质良好、双抗BB和稻瘟病的中野5112和5114(武香粳14//9520/CBB23///99-1)等8个品种。它们继承了Xa23的广抗谱和全生育期抗性。2003年,中野5112在安徽省卢江县新渡乡一片白叶枯病发病严重地里,对照的感病品种JG30严重发病引起倒伏,相邻种植的中野5112却生长茁壮、青枝绿叶。
其他文献
采用应力波无损检测技术对15根CCA浸泡处理和21根CCA加压处理的落叶松木材分别进行了检测,得到了应力波的传播速度;结合实验室密度测定,获得了落叶松木材的动弹性模量,说明应
以故宫武英殿维修时替换下来的26根旧木构件为材料,经树种鉴定后,根据木材耐腐性等级划分国家标准划分了5个腐朽等级,研究了未腐朽旧木材及不同程度腐朽旧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
野生稻是水稻育种和基因功能研究的重要材料基础。武汉大学遗传学研究所几十年来一直坚持野生稻基因利用的研究。本文总结了1996年以来在野生稻遗传基础、野生稻组织离体培养
本文简要介绍了作物种质资源的发展历史和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重要性,通过野生种在水稻和小麦等作物改良中应用的事例分析,提出对于野生种的利用,要因作物而异。形成年代越
以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在桂朝2号的遗传背景下构建了一套由159个系组成、覆盖率为67.5%的野生稻染色体片段渗入系。并采用AB-QTL分析法对产量及耐寒性QTL进行分析.通
杂草稻与野生稻不同,其遗传亲缘关系和生物学特性更接近栽培稻,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栽培粗放和直播稻推广种植地区分布广泛。在一些亚洲国家包括非野生稻起源地域,杂草稻侵入
从韩国引入34份杂草稻种质资源,在云南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农艺性状、抗病性、品质的综合鉴定,及利用研究,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草稻为小穗多穗型种质资源,具有抗性好、
对中国与亚洲各国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形态、等位酶与DNA聚类分析及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10个形态性状聚类分析结合生态考察及等位酶与DNA分析,中国普通野
利用ph116、umc1044对478×CML270的BCF6系进行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标记抗性与田间抗性极显著相关,获得高抗玉米纹枯病选系478C4-2-2、478C4-2-3、478C4-2-4,配合力分析表
文章对东乡野生稻的原位和异位保护工作,以及东乡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发掘与利用研究作了阐述,并对目前东乡野生稻有利基因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作了介绍,提出了东乡野生稻的耐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