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控--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大数据平台建设过程

来源 :第二十九届全国研究生院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kn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基于数据仓库的研究生大数据平台,通过各个业务系统和数据文件的数据汇总与数据融合,构建起研究生数据仓库,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建模实现基于数据挖掘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控.利用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同步与自动化,数据可以定期自动更新,可以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动态监控.目前数据仓库及研究生大数据平台已经初步建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他文献
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肩负着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立德树人是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本文对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进行概念梳理,厘清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与教书和育人两大基本职责、与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责任的关系,总结研究生培养单位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现行做法中的经验,增强研究生导师履职的实效性,推进研究生导师将立德树人职
博士学位论文水平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它是学位论文作者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是研究生导师科研指导水平的有效反映,也是学位授予单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教育部现有博士论文盲审平台是一个大而全的平台,在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盲审效率不高、专家资源有限、评审科学性不强、盲审结果权威性不足等问题.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开发我校自有博士论文盲
以从事多年高等学校教学督导工作者的视角,从教学督导的责任主体、队伍建设、实施策略等方面分析中国与美国教学督导工作,旨在引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全面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督导工作质量.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要求,高校纷纷采取强化导师培训在内的各类举措.本文根据某“985工程”高校导师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在描述导师培训现状的同时分析导师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立德树人内涵的导师培训的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建立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理工科研究生教学更因其具有实践性强、学科交叉等特点,与文管等其他学科教学差异较大,须建立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本文针对理工科研究生教学特点,从课程教学角度,探索建立完善的理工科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
在高校教育质量评估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同济大学研究生教学状态评估”为例,在梳理同济大学校内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厘清并详细阐述了校内教育质量评估的发展转变特征;分析了当前评估存在的各项问题,提出了改进评估过程及指标体系的相关建议;旨在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自主评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其他院校开展和改进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活动提供借鉴.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其培养过程为主线,借鉴“末位淘汰制”理念尝试构建硕士生培养质量动态监控机制,并落实到硕士生选题报告与中期考核、学位申请等培养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最终实现硕士生培养质量的动态监控.该机制已推广应用于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实践中,硕士生培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特别是硕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本文对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不同利益相关者角色和功能进行定位,将“研究生”视为“产品”,“学校”视为“工厂”,“老师”视为“工人”,“社会”视为“市场”,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将其分为投入、培养和产出三个阶段,投入阶段包括招生选拔、心理测试和入学培训;培养阶段包括监督、反馈、惩罚和激励四个机制;产出阶段包括质量控制、政策引导和保障服务.对每一个阶段所涵盖内
从2011年中国批准25家单位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以来,已经过去7年时间,虽然美英等国已有不少经验可供借鉴,但主要还靠国内高校自己在摸索中前行,2018年又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进行重大调整,及时总结培养经验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尤其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更需要对照当初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和检查,思考如何坚持立德树人,形成工程博士招生、培养、管理、学位授予四位一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高校已将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2018年QS世界排名第90位,是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其研究生教育管理与质量保障的组织构架清晰,研究生质量保障内部机制健全、具备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措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高校在立足中国特色、本土化的同时,更应汲取他人优点、博采众长,助力“双一流”建设的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