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在建筑遗产保护中职能研究初探(1906-1937)

来源 :2012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er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官制改革始,国家权力机构逐渐承担了保护古物古迹的管理职责,为近代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过诸多尝试.通过文献档案综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中央政府对古物古迹保护观念的转变、法规的制定、调查与保护、展示与研究等诸多方面的成果,亦引申出中国近代建筑保护史的重要现象与概念.从清末1909年民政部“古物保存办法折”可看出,古物一词与古迹混用,而古迹主要指古代的遗迹,而近代以后“建筑”的概念并未提出并与之分离。北洋政府时期,视文物古迹为“非但供考古之研究,实关于国粹之保存。”这是民国之后,对文物古迹保护保存认识观念上的转折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近代文物古迹保护,走向法制化正轨的时期。
其他文献
圣睿太阳能(镇江)科技有限公司BIPV太阳能小屋是镇江市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是新能源应用的典范.太阳能小屋建筑为轻钢结构,装配式集成房屋,·四周采用非晶硅组件作为幕墙,屋顶铺设多晶或非晶组件,外表光洁美观.小屋的装机容量为11.2kW,设计日均发电量为22度,可以实现自发自用.本文将详细介绍太阳能小屋的设计,性能特点及应用,总结太阳能应用的技术特点,对以后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
与有机保温砂浆相比,无机活性保温砂浆具有防火、与建筑主体同寿命等优点,适应建筑节能发展需求.通过分析无机活性保温砂浆的组成与性能,开发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无机活性保温砂浆,并建立相应的施工方法.本文结合夏热冬暖地区气候特征和消防要求,开发具有良好隔热保温效果、便于施工使用、满足新建建筑节能要求、适合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新型无机活性保温砂浆,并开发配套的施工技术。无机活性保温砂浆具有保温、隔热、防火、隔
目的:探讨在不断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空置房宅基地数量的控制和农村土地资源的再利用.方法:通过对现阶段陕西省渭北旱塬地区澄城县30个行政村的空置房宅基地数量的调查统计,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渭北旱塬地区的空巢率、空置房闲置率、一户两宅率及调查区域的空置房宅基地面积;再利用归纳总结分析的方法,定性地分析了陕西秦巴山区及陕北地区的相关指标.结果:定量地计算出渭北旱塬地区空置房的以上三个指标.结
窑洞民居是中国西北地区一种特殊的建筑形态,它既经济适用、节能环保又防火、防噪,具有悠久的建造历史.但这种传统建筑正在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及与时代的脱离性而逐渐被废弃,乃至消失.文章对咸阳市区北部黄土窑洞带的靠崖式窑洞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靠崖式窑洞内外部实现现代化改造的设计方法.从空间形式、采光、通风、排水等方面对窑洞进行改善,能够提高黄土窑洞带建筑的总体功能和居民的生活品质,使窑洞民居在延续传统技术和文
儒家雅乐文化泛指我国古代宫廷音乐、祭祀音乐和仪礼音乐,其中的祭孔乐舞是雅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庙作为中国古代奉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和传授儒家文化的重要建筑,其乐舞仪式空间的形成及其特点与祭孔乐舞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以湖南省孔庙建筑中乐舞仪式空间保存较完整的浏阳孔庙为例,从浏阳祭孔乐舞文化与乐舞仪式空间的关系角度出发,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测绘图,综合运用地域建筑学、建筑声学、社会学、音乐史学
石窟寺源于印度,在传入中国后结合中国传统建筑园林文化形成了中国式石窟寺.其中巴蜀石窟寺以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大而闻名.巴蜀石窟寺经过近千年的营造,在选址布局、造景手法、造园艺术等方面自成体系,组景真山真水,合理改造自然景观,小心处理摩崖建筑,形成了融历史、文化、宗教为一体的壮观的摩崖山水园林。借势于自然山水风貌和植被,并结合人工造景以及大型的建筑组合、小型的亭阁点缀,善于处理复杂的地形地貌与景观布
中国传统聚落的兴起和衰败与不同时期的聚落形态变迁相联系,直接决定这些变化的因素是古代社会的土地、户籍和赋税制度.本文通过列表分析相关制度与聚落物质形态的相互作用关系,论证了正是土地、户籍与赋税制度直接诱发了古代聚落既一脉相承,又丰富多彩的形态变迁.制度的更迭是帮助探究聚落变迁内部原因的重要线索.对相关制度演化下的聚落内部形态变迁分析得到的一些规律,对于当今的城乡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南通地处南北文化过渡地带,在多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城市和乡村两种在民居布局和建筑思想上截然不同的民居型制.传承千年的文化载体民居随着民族自信的衰落而逐渐淡出视野,城市和乡村正在和传统的地域性越走越远,研究保护地域风景线就是拯救民族智慧和方向.南通民居作为中国民居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沿海地区民居的一个侧影,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包括实地勘察、拍照记录、建筑测绘、民俗体验、文献查阅,并使用形态学、类型学
通过对东北地区碱土民居大量的实地踏勘和重点测绘,归纳总结了碱土民居的分布概况、地域特色和使用现状.本文根据实地的测绘图和实景照片,从聚落-院落-单体这种由大到小的空间形态入手,采取比较的方法对东北地区碱土民居的空间尺度和比例进行分析,研究它们的平面形态、外观形态及构成要素,从而得出其独有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成因.
"可逆性"原则是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基本原则之一,本文旨在系统地分析研究"可逆性"原则,以便在实践中更好地操作和评价"可逆性".本文追溯"可逆性"原则的源起及其理论背景,结合理论和实践分析"可逆性"原则的特殊性和适用性.提出并论述"可逆性"具有相对性,并且分析了在实践中针对不同情况如何运用"可逆性"原则.最后强调了在文物建筑保护和修复中运用“可逆性”原则时,要整体的、弹性的、辩证的判断和选择适当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