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古代海绿石:前寒武纪海洋具浅化变层深度的潜在指示矿物

来源 :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anhu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显生宙的海绿石主要形成于具有低沉积速率的中陆架至上斜坡深水环境;而前寒武纪海绿石则多见于具高沉积速率的浅水环境.为揭示导致这种明显差别的主要环境控制因素,本文对华北中元古代铁岭组碳酸盐岩叠层石礁内发育的海绿石,开展了包括野外观察、岩相学和XRD、SEM、EDS、ICP-MS分析在内的综合研究.据海绿石的分布位置和基质孔隙度,本文将铁岭组自生海绿石分为3种类型:类型Ⅰ产于孔隙最发育的叠层石柱和微晶基质交接带,类型Ⅱ位于较少孔隙的基质中,类型Ⅲ分布于致密的叠层石柱体内.这三种类型的海绿石都具有高且稳定的K2O含量(平均>8%),但是低且波动的TFe2O3含量(1.92-13.65 wt%).从Ⅲ型至Ⅰ型海绿石,TFe2O3含量逐渐升高,表明海绿石的成熟度演化需要Fe的持续补充.由于叠层石碳酸盐岩明显缺乏陆源碎屑输入,因此Fe可能主要来自海水,要求存在很浅的Fe氧化还原界面,这也得到了碳酸盐岩Ce异常证据的支持.沉积环境高Fe2+/Fe3+比值导致较多Fe2+占据海绿石的八面体位置并使其带负电荷,从而进一步导致海绿石高K(用于平衡八面体所带负电荷)和低TFe2O3含量(受控于海绿石八面体结构).铁岭组以及其他前寒武纪海绿石的形成可能受控于前寒武纪海水低氧气浓度和浅氧化还原界面所控制的Fe和K离子的获取.自生海绿石沉淀水深从前寒武纪的浅水向显生宙深水的转变可能记录了海洋氧化导致的海水化变层的加深.
其他文献
基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AM3.0对2002-2003年模拟的全球沙尘气溶胶分布及其变化的评估,通过去除东亚沙漠的敏感性模拟试验来分析沙尘气溶胶的跨亚欧大陆传输的北非、阿拉伯半岛和中亚地区外部源区的沙尘气溶胶对东亚地区大气沙尘气溶胶的贡献.受到大气沙尘气溶胶的跨亚欧大陆传输的影响,青藏高原沙尘外源贡献率最大,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外源贡献率最小,中国南方地区和日韩及邻近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外源贡献率基本
本文运用从头计算(ab initio calculations)和超动力学(Meta-dynamics)方法,对大气中[H2SO4-HSO4]-粒子的微观拓扑结构进行了充分有效抽样。对最稳定结构的[H2SO4-HSO4]-粒子在对流层不同高度和分压条件下自由能的计算表明,其在对流层顶部更容易形成。文章建立的“确定粒子结构-计算结合自由能-分析产生概率”的研究方法,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气溶胶产生和变
期望最大化(EM)算法主要解决的是数据缺失的问题,由缺失数据与已知观测数据构建完整的观测数据,从而解算待求参数,在极大似然值求解过程中,因其较常用的New-Raphson或是Fisher scorning 等迭代方法简单,因此EM算法可以作为一种似然解的迭代求解方法。在测量数据处理中,通常是以高斯-马尔可夫模型作为线性函数模型,当随机误差为异方差时,可以将观测模型用线性混合模型来表示,即观测值期望
本研究在对东南沿海主要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火山岩石器及其周边地区中新生代火山岩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利用地质学和考古学的方法对东南沿海典型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区域交流和人群迁徙进行跨学科的研究。采用岩石学、矿物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地质年代学等地球化学“指纹”示踪技术研究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时代人类所制作和使用的火山岩石器(石锛)的产地和交流历史,并进而探索航海术的起源、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由于东南沿海
中国海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天津远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开发了“冰基拖曳式海洋剖面测量浮标系统”,即sITP(shallowwatericetetheredprofiler),该系统可以实现北冰洋气象及水文要素的自动、连续测量,记录海冰漂移轨迹,反演海冰变化过程,可以进行冰下0-125米水文剖面测量。由于浮标测量深度较浅,可以布放到水深小于200米的海域,另外,该系统可以直接测量冰下的温盐性质,与
Frozen soil and runoff changes in the Tibet Plateau receive increasing attentions due to its significant effect on water resources and ecosystem.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high altitude regions suc
构造控制的地貌发育的形态学特征,对探讨地壳形变和地貌生长动力学提供了有用的标记。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用创新的方法结合构造及表面处理(侵蚀,运输,和沉淀),再加上精确的模型监测技术获得地貌实验结果。这种方法可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地貌演变响应于三个端元地质背景:挤压,拉张和走滑活动(图1)的主动变形。
研发气候系统模式中的双参数云微物理参数化模块是气候模式发展的前沿和重点方向.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新一代全球有限体积大气环流模式(FAMIL),初步探讨了双参数暖云参数化方案(CLR2)对于云的微物理特性(水汽、云水、云冰、雨、雪、霰)、辐射收支、大气环流以及降水等模拟的影响.CLR2参数化方案基于对一个完善的云模式模拟结果的统计分析,且计算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