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侧沟茧蜂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NMP)的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

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植物保护博士后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Haliday)(膜翅目,茧蜂科),是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的主要寄生性天敌,同时也寄生夜蛾科其他昆虫,寄主范围多达40余种,是一种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Arthur andMason,1986;Khan,1999;Mason et al.,2001).目前中国已实现了该蜂的大量繁殖,并通过人工释放用于棉铃虫等重要害虫的生物防治(Li et al.,2006).寄生蜂通过灵敏的化学感受系统在复杂的外界环境中精准定位寄主,进而完成自身的生存繁衍,同时控制害虫种群密度.因此开展中红侧沟茧蜂化学识别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通过调控寄生蜂化学识别行为使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NMP)是昆虫中与人类脂肪酸转运蛋白CD36家族同源的一类化学感受相关蛋白,研究表明,在果蝇和部分鳞翅目昆虫中SNMP1主要表达于触角中性信息素敏感神经元并参与性信息素的识别(Rogers et al.,1997,2001b;Benton et al.,2007;Jin et al.,2008).为了明确SNMP在寄生蜂化学感受中的作用,以中红侧沟茧蜂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鉴定、组织表达及定位分析,明确SNMP的表达特性,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农药减量使用迫在眉睫,科学有效的使用农药可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也是实现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重要途径.运用纳米技术等,有效负载农药成分,可改善农药在植物体内的吸收运转性能,可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降低其在非靶标区域和环境中的投放量,是目前提高农药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新型纳米材料改善农药在植株上的吸收运转性能,减少其向可食部位的运转和富集,使其在植株体内的传输分布与实际防控
种植转Bt基因作物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控制农业害虫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棉花害虫,也是转Bt棉花的靶标害虫.转Bt棉花种植以前,防治红铃虫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但其钻蛀习性严重影响了农药的使用效果,致使红铃虫常年为害成灾,严重影响了棉花生产.转Bt棉花种植之后,有效地控制了红铃虫及棉铃虫等鳞翅类害虫.然而,由于红铃虫在棉田对棉花寄主的专
假病斑突变体的发生是在没有外来病原物人侵的情况下由细胞自发形成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这种遗传学上的突变,往往会带来植物对病虫抗性的增强与抗性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所以,对假病斑的发生与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了解植物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机制、植物的抗性机理与信号传导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为选育植物抗性新材料提供分子依据与遗传材料。
水蜡树(Ligustrum obtusifolium Sieb.et Zuce.)是木犀科女贞属中的一种落叶灌木(余蕾,2015),因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能力,生长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故在中国很多城市作为绿化植物进行栽培(冯海华,2013).水蜡树叶片中含有大量的多酚类、酚苷类物质,具抗心肌缺血、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等作用(Hamdi and Castellon,2005;Al-Azzaw
嗅觉系统对于昆虫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昆虫利用灵敏的嗅觉可以特异性检测识别环境中的化学信号,从而引发相关的行为反应,如寄主定位、寻找配偶、产卵位点定位、躲避捕食者等.外界化学信号物质通过激活感觉神经元上的膜蛋白受体,进而产生神经信号传递到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引发昆虫的相关行为反应.化学感受膜蛋白包括气味受体(ORs),离子型受体(IRs),味觉受体(GRs)和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NMPs),在昆虫
烟草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典型的土传维管束病害,可侵染烟株根、茎、叶等多个部分.为了解青枯病感病与健康烟株不同部位真菌群落的差异,本文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青枯病感病与健康烟株植烟土壤、感病烟株病茎处样品和病健交界部位样品,以及健康烟株相同部位样品的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土壤样品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青枯病感病与健康烟株植烟
黄瓜枯萎病由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Foc)侵染引起,在中国各黄瓜种植区普遍发生,是制约黄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本实验室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将致病力偏弱的黄瓜枯萎病菌在抗病黄瓜品种上继代培养5代后,病原菌的致病力显著增强,为进一步揭示病原菌致病力的变异机制,本文以初始的弱致病力菌株foc-3b及抗病品种诱导的强致病力菌株Ra-4
农药的内吸输导性影响着药剂分子的生物活性,非靶标毒性以及有效利用率.与医药发展相同,新农药研发希望在提高药剂靶标活性的同时,也能不断提高药剂的生物利用度.从此角度出发,载体介导的前体医药策略对新农药的设计研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介绍了利用植物氨基酸和糖转运蛋白介导,在设计开发具有韧皮部传导性的前体农药上所取得的进展,展望了应用导向农药理论开发维管组织病害杀菌剂的可能性.由此,为提高农药靶向性,改
桃蚜(Myzus persicae)是一种具有严重破坏性的多食性害虫.除直接取食为害外,可以传播100多种植物病毒病,包括马铃薯卷叶病毒(Eskandari et al.,1979),黄瓜花叶病毒(Bwye et al.,1997).目前防治蚜虫主要利用广谱性的杀虫剂,主要是有机磷酸酯,拟除虫菊酯和新烟碱类杀虫剂.杀虫剂的过度使用不仅会使桃蚜产生抗药性,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
植物生长发育和抗病性能是植物体生命活动中两大关键指标,人们常期望获得产品性状好产量高且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超级作物.然而在实际遗传育种过程中,杂交整合不同的抗病资源促使抗病基因高量表达,导致所获得的抗病能力好的植株往往出现生长发育异常,产生植株生长缓慢、株型矮小、甚至生殖败育等性状(Yang and Hua,2004;Eichmann and Schafer,2015).近年来,人们陆续发现多个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