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板柱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研究

来源 :2006全国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k671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大比例模型的异形柱-板柱连接在竖向和低周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了异形柱板柱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表明异形柱-板柱连接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和延性,满足现行抗震规范对板柱-抗震墙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的限值要求,从抗震角度看将异形柱引入板柱结构是可行的.另外,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异形柱-板柱连接在剪力和不平衡弯矩作用下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其他文献
异重流排沙是水库蓄水阶段主要的排沙方式.科学地利用自然水沙条件,结合梯级水库联合调度技术来塑造异重流排沙,是实现水库"蓄清排浑"的新手段.它对于黄河这种多泥沙河流上的水库意义尤为重大.2004年开始,黄委开始在小浪底水库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塑造异重流排沙的原型试验,取得了宝贵的原始资料.2006年6月调水调沙运行后期,黄委调度部门面对复杂的条件,利用多库联合调度和水流衔接的技术,优化万家寨、三门峡、小
本文扼要指出了建立黄河泥沙频率的必要性,并通过对黄河中游部分连续泥沙观测序列的独立同分布性的检验,验证了建立黄河中游泥沙频率曲线的可行性.指出在建立泥沙频率曲线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因素对序列独立同分布性的影响.建议对泥沙序列的还原计算方法进行研究.
本文对潮流河段港地异重流的淤积量进行了分析与估算,介绍了三种淤积方式的计算方法,并用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
小浪底水库自1954年工程规划至今,历经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工程规划设计的不同阶段,均不可避免地涉及水库异重流问题。水库施工阶段开展的小浪底水库实体模型及数学模型研究,针对小浪底水库异重流进行更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来,历次调水调沙不仅将长期的研究成果付诸实施。而且使得对异重流运行规律的研究在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进一步加强基本规律研究、物理模型试验及原型资料观测是深化
本文通过黄河中游龙门、潼关、华县3站泥沙序列对P-Ⅲ型分布曲线的适应性分析,指出用P-Ⅲ型曲线建立黄河泥沙频率曲线是合适的.并提出在建立频率曲线时,应同时考虑理论曲线的约束条件和理论曲线与观测点据的拟合程度.
水库异重流具有明显的非恒定流特性,其流速、含沙量、厚度、界面高度等在沿程和同一断面不同时刻都在变化,并与进库洪峰具有相似的非恒定变化过程特征.本文主要分析了小浪底水库异重流的流速、含沙量、泥沙粒径等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
利用水库水位短时间大幅度下降与桃汛洪峰共同作用,强烈冲刷库区前期淤积泥沙,调整淤积分布,产生高含沙量沙峰,形成"冲刷型异重流",出库沙量多,排沙比大,耗水量少."冲刷型异重流"潜入和形成条件,沿程持续运动规律,排沙出库粒径组成等基本与洪峰型异重流相同.
本文对以往水库异重流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归纳、总结.从异重流潜入条件、运行阻力、持续条件、挟沙能力和输沙规律、淤积和输沙问题以及高含沙异重流等有关方面,给出各家的研究条件和研究成果,并提出今后异重流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有效利用异重流提供参考.
造成小浪底水库异重流运行和排沙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小浪底水库的库底比降显著大于三门峡水库,二是小浪底水库具有比三门峡水库明显窄深的横断面形态,三是小浪底水库入库的水沙条件和三门峡水库蓄水来沙期有显著不同.小浪底水库和三门峡水库在纵比降以及横断面两方面的差别并没有随着拦沙年份的增加而发生定性上的变化.通过与三门峡水库对比分析的方法,认为小浪底水库的异重流运行速度和可能的排沙潜力要明显大于三门峡水
现今,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抗震能力评价工具-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以SAP2000为工具,以其中的压(拉)弯塑性铰(P-M2-M3 Hinge)模拟异形柱空间杆件的塑性铰.而对于利用该塑性铰时需定义的弯矩-杆端转角关系和轴力-弯矩关系,则通过自编的(可考虑荷载方向对异形柱构件的承载力、延性等性能的影响的)建立在离散截面法基础上的截面弯矩-曲率关系全曲线求解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