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蜂对二化螟性信息素的嗅觉反应

来源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稻区的常发性害虫之一.一直以来,二化螟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化学防治,由此带来了害虫抗药性、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着近年来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生物防治技术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利用二化螟卵寄生天敌赤眼蜂和二化螟性信息素等生物防治技术都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田间也往往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进行防治,为了明确赤眼蜂对二化螟性信息素的反应,本研究采用Y型嗅觉仪探究了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n)、螟黄赤眼蜂(T.chilonis)和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对0.01μg、0.1μg、1μg、10μg、100μg和1000μg等6种不同浓度二化螟性信息素诱芯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雌蜂对0.01 μg的性信息素表现出显著的偏好(P<0.05),螟黄赤眼蜂雌蜂对0.1μg和100μg的性信息素表现出显著的偏好(P<0.05),松毛虫赤眼蜂雌蜂对6种浓度的性信息素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偏好.说明在近距离条件下,人工合成的二化螟性信息素对赤眼蜂有一定的吸引力,并可以利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增强赤眼蜂对寄主进行定位的能力.
其他文献
为了解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蛴螬)对不同食物的取食趋性,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公主岭院区通过种植不同农作物,定期调查的方法展开了针对性试验.在6月中下旬采集公主岭院区内的东北大黑鳃金龟成虫,在室内饲养至产卵,卵孵化后用马铃薯饲养幼虫至2龄待用;用长×宽×高=66cm ×41cm×18cm的塑料盒,分三行两列随机种植玉米、大豆、小麦、花生、马铃薯等5种农作物,并设置空白对照,重复5次.待5种农作物长势良好
聚集信息素是调控害虫行为的重要信息物质,同时也是对害虫进行防控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目前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的西花蓟马和花蓟马均可以释放聚集信息素,活性组分相同,但活性组分的比例不相同.由于这两种蓟马的生态位非常相似,导致相互之间存在比较激烈的种间竞争.然而,目前国内外对聚集信息素在这两种蓟马的种间竞争中作用尚未明确.因此,本项目以这两种蓟马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工作:通过Y型嗅觉仪试验,明确聚集信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最为棘手的三大环境难题之一.气候是决定地球上物种分布的最主要因素,而物种分布格局的变化则是对气候变化最明确和直接的反映.温度是限制昆虫在地球上分布的主要因子之一,温度升高为标志的气候变暖必然对昆虫的地理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低温对入侵生物地理分布的限制作用被逐渐削弱,全球气候变化对昆虫地理分布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大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minor Mask
蚜虫(半翅目:蚜科)是全球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上的重要的害虫之一,通常采用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但是"3R"问题(抗性、再猖獗和残留)突出,并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如何采用无公害手段控制蚜虫为害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间作在增加植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蚜虫搜寻寄主植物的难度,同时还可以通过田间释放化学信息素以增加蚜虫主要天敌的丰富度.为探究小麦(Triticu
常用玉米种衣剂主要成分为戊唑醇和福美双等,每种种衣剂各组分含量2%~20%,为验证各常用种衣剂实际应用效果,特开展此项研究.以吉单507玉米种子为材料,常用的7种不同种衣剂按用药说明的最大浓度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试验,在田间播种后30天进行调查,研究不同种衣剂在田间应用的实际效果和对玉米苗期的影响,从而可以筛选出适宜当地生产田拌种的种衣剂品种,为玉米种衣剂的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生产田中,存在蛴
采用杂草种子诱萌法(Germination)对来自玉米大豆轮作区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田0~30cm土层土壤潜杂草群落(杂草种子库)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2013-2015年综合调查结果表明,翻耕玉米田杂草共有15科24种,其中禾本科和菊科均有4种,藜科、蓼科和十字花科各2种,其余11科各1种.各土层合计10株以上的杂草12种,排在前5位的优势杂草按0~30cm土层总量排序依次为稗草[Ec
防治指标是有害生物防治过程中的关键研究内容,防治指标的作用是避免无意义的防治作业、错过防治适期、超过可按受的产量损失等,具有很高的社会意义和科学价值.防治指标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其确定过程主要是通过作物病株率、病情指数(或虫口密度)等与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再根据允许的产量损失率得到病虫害的病株率、病情指数(或虫口密度),即以某种病虫害的防治阈值作为防治指标,有的防治指
羽虱,又称鸟虱,是寄生于鸟类羽毛或皮肤上虱类的统称,包括虱目中钝角亚目和丝角亚目的某些种类.De Geer于1778年建立了鸟虱属(Ricinus),隶属于钝角亚目(Amblycera)鸟虱科(Ricinidae),描述了7种羽虱,此前,所有的羽虱都被归为虱属Pediculus.1972年,Nelson对鸟虱属做了一个整理,共列出来42种羽虱.迄今为止,全世界共报道该属羽虱约65种,其中,中国有8
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属于禾本科(Gramineae)稗属(Echinochloa)一年生杂草,是大豆田的恶性杂草,严重危害大豆生长发育,降低大豆产量.在大田条件下,采用添加系列试验法研究不同密度稗草(0,20株/m2,40株/m2,60株/m2,80株/m2和100株/m2)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采用模型拟合法研究不同密度稗草与大豆产量构成因子及其损失率间的函数关系
储粮昆虫和螨类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许多种类个体微小,使其种类鉴定颇为困难.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技术是近年来物种鉴定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建立一个储粮昆虫和螨类的DNA条形码序列库,可以实现非成虫态、虫尸、碎片的快速准确鉴定,为储粮害虫的检测预警和综合防治提供有效的支撑.本研究针对储粮昆虫和仓储螨类,通过对常用的几个分子鉴定的基因COI、ITS、16S RNA的测试和评估,筛选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