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區域波譜模式與區域平均誤差去除法模擬南海夏季季風

来源 :天气分析与预报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4444w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气候模式主要是由动力降尺度从解析度比较粗的分析场来模拟高解析度的区域环流在这过程中会有误差的产生,而这种误差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侧边界的数学运算过程中所造成的误差。于是在本篇研究中提出一种方法称为区域平均误差去除法来减少这类的误差发生。区域平均误差去除法是指移除在降尺度模拟范围内在X方向的区域平均和Y方向的区域平均扰动而非移除整个积分范围的平均扰动。在波谱空间区域平均是指X方向波数为零(当m=0)的所有Y方向的波(all n)及Y向波数为零(当n=0)的所有X方向的波(all m)。区域平均扰动被定义为降尺度模拟与基本场的差异当移除这扰动时可以修正降尺度模拟时所产生的误差。在本篇研究中主要是想利用区域平均误差去除法增进区域气候模式在模拟1998年南海夏季季风的模拟研究。一般而言,使用这个方法不但在南海夏季季风开始前、后及季风开始期间对区域气候的模拟上有不错的模拟,另外此方法,对未使用区域平均误差去除法时在模拟南海夏季季风开始期间所产生的误差也有明显的改善。
其他文献
本文对加卸载响应比简要介绍。主要有下三方面:①预测效果好:2004年发生在中国大陆有资料地区的ML≥5级地震共17次,其中15次落入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于2003年底预测的区域内。②通过大量基础研究(包括数值模拟,岩石力学实验及统计细观损伤力学研究),使加卸载响应比理论(LURR)建立在一个比较牢靠的科学基础上。③LURR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未来的发展空间,除预测天然地震外,还可能对矿震、水库地
本文通过中国年度地震危险区预测对应情况的简要分析,认为年度地震危险区判定的时效定位和异常依据的选取等存在值得注意的问题。提出年尺度中期或中短期地震危险区预测应根据不同地区震情跟踪研究进行科学的动态判定。
震源物理的研究进展表明:地震预测工程不仅是高科技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以正确的物理模型作为指导。地震预测试验场的研究可以从气象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山地震和瓦斯突出的研究中获得许多启示。在今后的十年中,要注意流体,特别是超临界流体在地震成因中的作用。地震试验场应有明确物理思路,形成多种物理方法的实质性格局,改变自由进出、过于分散的情况。建议除在京津、川滇等建立构造地震预测研究试验场外,还可以利用
为探索Ms≥5.0级破坏性地震的短期临震预测问题,作者从1973年起潜心研究此问题,并于1975年5月正式提出:在震前一个月之内,将会出现日平均气压、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降水量五项指标的异常,这是从气象要素上表现出来的短期前兆异常,这是孕震过程中的短期临震气象效应表现。  在唐山7.8级大地震发生前的关键时刻,1976年7月中旬和下旬初,作者依据旱震关系和短期气象要素五项指标异常
本文概要介绍了国内外近几年在地壳形变-地球自转日长变化十年尺度相关性、静寂地震、前驱波三方面的重要研究发现,并分析了这三项研究发现在地震前兆异常机理认识中的作用。初步分析表明:深部核幔耦合作用引起的地壳形变、地球物理场十年尺度波动,是数年至十年尺度地震场兆波动性变化的重要调制因素之一;源于断层脆韧转换带(过渡层)的静寂地震-幔地震缓慢破裂过程,是数天至数月尺度地震短期异常变化产生的重要原因;源于脆
福卫摩沙卫星三号(FORMOSAT-3/COSMIC)所提供的垂直高解析度及水平全球均匀分布之GPS RO(GPS无线电掩星)观测资料,已被世界各大中心纳入作业同化分析,并对其预报结果产生正面影响。针对将福卫三号GPS RO观测之折射率探空纳入CWB/GFS同化,中央气象局之GFS已完成了以建置局地折射率观测算子之GFS/3DVAR,并以先于高解析度(T239L30)环境下同化非GPS观测资料,再
格点统计内插(GSI)是由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所发展之三维变分(3DVAR)分析系统,目前已取代原本的波谱统计内插(SSI)分析系统,正式作业.GSI是建置在SSI分析系统的基础上,但在网格空间进行分析且具备同化更多观测资料种类的能力,包括同化一般传统观测资料、卫星资料、雷达资料、GPS掩星资料等.本研究之主要目的为建置GSI于现行中央气象局全球数值预报系统(GFS)中,比较GSI与目
系集调整卡尔曼波(EAKF)为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资料同化研究平台(DART)最新资料同化系统.卡尔曼滤波系用分析场与观测值所决定出来的最佳解.简单来说,在预报过程中若有新的观测资料进来时,由预报值与观测值决定最佳分析数值解,再由此分析值往下预报.假设使用卡尔曼滤波分析一段时间后,预报结果将会接近实际观测大气,预报误差也不会显着成长.EAKF利用系集样本的预报场与新的观测资料来求取最佳
资料同化之使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观测资料的正确使用、背景误差之合理估计、以及模式预报的初始猜测场。完善的资料同化过对台风路径预报好坏有相当大之关系。而模式预报的初始猜测场,会因模式之初始化过程和使用不同积云参数化,造成相当大之影响。本研究的重点,主要探讨模式改进,其中包括台风初始化过程与积云参数化过程,分别在GPS掩星(RO)资料同化中对台风路径预报之影响。
本文利用2009年1月6日的台湾低压个案,透过具有多重尺度分析能力的巢状区域波谱模式进行模拟,针对不同尺度天气系统间的交互作用、台湾地形效应、以及海气之间可感热与潜热通量,来进行深入的探讨。台湾低压经常发生于台湾东北部海域,台湾地形势必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利用模式移除台湾地形的实验组(NOTW),透过与控制组(CTL)的比较分析,了解地形对台湾附近中尺度系统生成与发展的效应。模拟研究之初期结果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