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渗流与变形耦合作用的基坑工程空间效应

来源 :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ang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三维比奥固结理论,编制了考虑地下水渗流与土骨架变形耦合效应的有限元程序,分析了基坑变形以及坑内外超静孔压和土水势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与二维分析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由于空间效应的影响,基坑中部截面处的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和坑后地表沉降较基坑边缘截面处的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和坑后地表沉降大,而基坑中部截面处的超静孔压和土水势却较小;与三维有限元分析的结果相比,二维分析时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坑后地表沉降都更大.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有限单元法对粉喷桩多桩复合地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荷载大小、垫层厚度、垫层模量、桩长径比以及桩距等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在整个加荷期间粉喷桩多桩复合地基沉降随着这些因素变化而变化的规律:随着荷载的增加,粉喷桩复合地基沉降呈现了非线性的增长势态;褥垫层越厚,桩间土的沉降越大,厚度应控制在300mm左右且其模量不应过大;随着桩长的逐渐增加,桩侧摩阻力发挥得就越明显,桩土有共同的沉降趋势;随着桩间
本文对不同水泥掺加量固化淤泥进行了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对固化淤泥的破坏模式和抗剪强度参数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应力-应变曲线随着水泥量增加由理想弹塑性向应变软化型转变,当水泥量为50kg/m3时,随固结压力的增加应力-应变曲线有理想弹塑性、应变软化和应变硬化三种类型;当水泥量高于100 kg/m3时,试样都呈脆性破坏模式.淤泥经水泥改良后成为一种结构性土,固结压力在小于试样结构屈服应力时对
围岩破坏变形机制一直是地下工程稳定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因素.本文详细介绍了围岩变形破坏机制的研究现状,把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分成本质型和现象描述型两个层次,本质型包括:应力释放与围岩回弹、完全塑性区、塑性楔体破坏、结构性流变、围岩膨胀,现象描述型包括:流动变形、扩容、挠曲、劈裂破坏、层状块体向洞室内的移动、拱顶区域贯通冲压破坏、岩爆,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提出了地下工程裂隙岩体注浆量预测的遗传支持向量机方法,通过支持向量机对实际注浆数据样本进行学习,建立注浆量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实现注浆量的预测.模型建立过程中,考虑到支持向量机惩罚因子和核参数对预测精度的影响,以预测误差为适应度,采用遗传算法对最佳参数进行搜索.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计算快速,预测精度高,是一种注浆量预测的好方法.
本文将粒子群算法(PSO)引入大坝监测领域,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神经网络(PSONN)的大坝监控预报模型.该模型充分发挥PSO的全局寻优能力和BP神经网络局部细致搜索优势,给BP神经网络提供了良好的初始权值.对逐一粒子群(SPSONN)、整体粒子群(WPSONN)、逐一BP(SBPNN)及整体BP(WBPNN)四种预报模型的对比分析表明:逐一预报模型(SPSONN和SBPNN)的预报精度明显高于对应
砼芯水泥土搅拌桩是一种新的地基处理方法,桩身由水泥土搅拌桩外芯和小直径预制混凝土桩内芯两部分构成,通过原位试桩资料和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砼芯水泥土搅拌桩荷载传递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内外芯以及桩周土共同承担上部荷载,桩内芯是上部荷载的主要承担者;桩土界面侧摩阻力总体趋势是沿深度方向非线性减少,内外芯界面的侧阻力沿深度方向呈反"S"型:砼芯水泥土搅拌桩承载特性与刚性桩相似,区
共面非贯通裂隙的贯通机制对于确定外载下岩质边坡的滑动面位置及滑动面综合抗剪强度至关重要.本文采用预制共面非贯通裂隙石膏模型试样单轴静动载对比试验,对不同裂隙倾角共面排列裂隙的扩展、贯通过程进行了观测,研究显示:共面非贯通裂隙不同倾角下的贯通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裂隙倾角为0°~35°时以裂隙面发生闭合变形为主; 45°~65°时裂隙间较易出现剪切型破坏模式;75°~90°预制裂隙面较难产生滑动,裂隙试
本文对地质材料模型、石膏模型、砂浆模型、进行了模型试验,通过对模型试验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拟合,得出初步的节理卸荷岩体的增量本构.针对其不足,从参数选择、物理意义等方面进一步进行修正得出一改进的增量本构,并在有限元分析程序ADINA中接入该本构关系,对清江隔河岩电站厂房高边坡三维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
本文针对水电站地下厂房监测的信息化、共享化要求,开发了基于C/S结构的地下厂房监测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介绍了系统的结构框架,着重探讨了基于C/S结构的管理系统实现的关键问题,如数据库安全性控制、多用户并发操作、网络环境下的执行效率、数据库恢复技术以及数据库服务器安全性等问题.系统具有完善的监测数据、属性数据、施工进度信息和工程图件等管理、分析功能,采用GIS技术实现图件和监测、属性数据的双向可视化
本文论述了深基坑工程的发展概况,阐述了降水的重要性,结合工程实例,根据降水过程的观测结果,合理选择计算参数对水位上升速度进行预测和控制,节约了工程投资,验证了本文提出计算方法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