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江孜床得剖面晚白垩世大洋红层古地磁及其对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方式的约束

来源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feideyuo0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大印度最北端的特提斯喜马拉雅的构造演化是理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的关键之一(e.g.,Yi et al.,2011; van Hinsbergen et al.,2012; Huang et al.,2015; Yang et al.,2015).为了更好地限定特提斯喜马拉雅中生代以来的古地理位置及其漂移历史,我们对出露于藏南江孜床得剖面的侏罗系下热组、维美组和白垩系床得组的岩石开展了古地磁研究.古地磁样品取自39 个采样点,其中下热组安山岩5 个、维美组泥灰岩和砂岩25 个、床得组大洋红层9 个采样点.对113 个样品进行了逐步热退磁和交变退磁处理.退磁结果显示,下热组和维美组样品未能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床得组样品分离出了稳定的特征剩磁,并且既具有正极性,也具有反极性.从床得组获得的稳定特征剩磁通过了倒转检验,表明特征剩磁很可能为原生剩磁.根据床得组生物地层约束,床得组大洋红层所携带的特征剩磁的年龄范围介于86.3~74.0 Ma.床得组样品特征剩磁的平均方向为Ds = 153.6°,Is =-52.8°,k = 17.6,α95 = 6.4°.该结果表明,特提斯喜马拉雅在晚白垩世(80.1 ± 6.2 Ma)所处的古纬度为南纬33.4 ±5.6°.这与印度板块北缘同时代所处的古纬度一致,说明二者至少在晚白垩世之前仍然是一个块体,二者之间并没有被大洋分隔.这为理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方式提供了新的古地磁约束.
其他文献
转换断层成因是一个板块构造理论尚未完全解决的科学问题.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数值模拟手段得到发展,一些新的研究开始触及其成因.然而,这些研究依然集中讨论
西太平洋的动力学演化一直是地质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其边缘海盆地或弧后盆地的地质属性、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始终不明朗,并存在巨大争论.而冲绳海槽作为一初始且正在
廷贾-西巴兰断裂是位于加里曼丹北部,是一条北西向的深大断层.西巴兰断裂是廷贾断裂的海上延伸部分.本文基于古地磁的板块重建结果,并综合廷贾-西巴兰断裂两侧的地层、地壳厚
中亚造山带西部的西准噶尔地区,是晚古生代发育洋陆转换的最显著地区之一.前人在该地区的研究多有分歧,在大洋板块的俯冲极性和洋陆过渡及转换的性质存在诸多的争论.本文根据
磁化率各向异性(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简称AMS)常用于研究岩石组构研究,它可指示原生流动或流变方向,在构造变形中指示构造应力方向.因此,AMS广泛地在地质
会议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COT)的深部速度结构,包含大陆岩石圈张裂与破裂,以及海盆打开的重要信息,是认识南海陆缘形成演化模式的重要基础"骨架".南海北部陆缘COT极为特殊.前期探
对于具有较弱矿物定向性的岩石,磁组构是一种常用且比较有效的方法.然而,传统的一英寸岩芯样品所使用采样钻机、钻头及岩芯切割设备具有价格高,重量大,操作难度较高等缺点.在
东亚大陆主要是由一系列来源于冈瓦纳大陆的陆块相继拼贴而成,这一过程伴随着东冈瓦纳与劳亚大陆之间的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特提斯洋的演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古特提斯(泥盆纪
  华南的古近纪沉积记录了低纬度地区对新生代早期气候变化的响应.虽然华南有丰富的古近纪陆相记录,但是很多记录缺乏精确的年代约束,从而无法有效甄别这些沉积记录中对气
会议
  东海陆架盆地构造变形记录了洋-陆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是认识华南东部构造演化过程、机制及太平洋板块俯冲等的关键,先后受控于太平洋构造体系和特提斯构造体系;而晚白垩世-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