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纤维肌电图用于颈7神经根切断后靶肌肉运动终板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

来源 :全国组织移植与再植再造研讨会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第七届华东地区手外科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elys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尽管颈7神经根移位术在临床上成功运用,但颈7神经根切断后靶肌肉的代偿过程,以及运动终板功能变化研究较少.单纤维肌电图(SFMEG)能敏感地反应运动终板功能变化,可用来研究颈7神经根切断后的微观代偿过程目的:运用刺激性单纤维肌电图(sSF-MEG)对肌肉内运动终板功能变化进行细胞水平的研究,来探索颈7神经根切断后的代偿过程和可能机制.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6只.右侧建成颈7神经根切断模型,左侧为正常对照组.用sSF-MEG检测术后第1、2、4、6、8、12周内肱三头肌(颈7神经根主要支配肌肉)的颤抖(Jitter)和肌纤维密度(FD)变化.所有数据收集后,用SPSS17.0软件进行均值、标准差计算和方差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对正常SD大鼠418条肱三头肌纤维的检测,正常Jitter值范围为16.0±19.2μ s(MD±3SD).在术后1-6周内,有超过10%的jitter值超过正常范围,在第2、4、6周时实验侧MCD比对照侧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仅在术后第4周和6周可很少次数遇见阻滞.FD值在术后也逐渐增高,但8周和12周后Jitter值恢复到正常水平,FD值仍继续升高.结论:用sSF-MEG检测,在SD大鼠可获得稳定、可靠的Jitter.颈7神经根切断术后,第1周就开始出现肱三头肌内运动终板功能下降,第2-6周期间运动终板功能下降逐步明显(P<0.01,有统计学差异).运动终板功能代偿性改变从第8周开始得到体现,到第12周基本恢复正常.但肌纤维代偿性增生继续存在,甚至进一步发展.运用sSF-MEG的Jitter和FD值可以很好地检测颈7神经根切断术后的代偿过程,能用于进一步探索代偿机制.将来,设计颈6、颈8神经根切断模型,扩大检测肌肉范围(如背阔肌、伸指总肌),运用SFMEG结合其他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化检测,客观地反应颈7神经根的功能状态.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负压闭式引流技术及过氧乙酸冲洗在治疗创伤性皮瓣坏死合并绿脓感染中的应用和疗效. 方法: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我科对15例创伤性皮瓣坏死合并绿脓感染患者应用负
会议
目的:建立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模型,运用机械诱发痛和热诱发痛在行为学层面上评估痛阈的变化,筛选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模型,后在脊髓颈膨大层面运用C-FOS
会议
目的:研究腕关节在投掷运动过程中,腕管腕宽和腕深变化. 方法:6例志愿者腕关节CT横断面扫描,层厚1.0mm,获取腕关节在投掷运动过程中的五个位置,即桡偏20°背伸60°,桡偏10°
会议
  Background Contralateral C7 (cC7) transfer had been widely used in many organizations in the world, but the outcom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So the eff
会议
目的:比较并探讨不同形状易取出的植入电极对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及力学损害的异同,为植入性电刺激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建立SD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再吻合的模型共48只(
会议
研究目的:研究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a/CD18、CD11b/CD18的表达、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及当归多糖(angelica polysacc
会议
  目的:本文通过对一例手内肌有不同程度萎缩的下干型TOS患者进行TMS-mapping,探讨外周神经卡压后肌肉萎缩程度与中枢重塑模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一例下干型TOS患者手内
  目的 难治性创面存在浅,深部感染,血管栓塞及坏死的问题,通过观察丹参及低分子肝素对逆向筋膜皮瓣存活及抗感染的影响,探讨提高该皮瓣存活的成功率.方法 2010年2月-2013
目的:建立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模型,通过观察机械诱发痛、自残现象、脑内β—内啡肽的变化评估电针干预的疗效. 方法:建立SD大鼠后路全臂丛撕脱模型共48只
会议
目的:旨在寻找一种替代现有手术探查神经缝合口来判断其缝合质量的微创方法,实现检测手段的微创化. 方法:选取现有超声手段可明确神经缝合口连续性存在,术前肌电图证实其尚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