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用蕨类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de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来有食用野菜的传统,食用蕨类植物在我国的应用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我国野生蕨类植物资源丰富.本研究明确了中国常用食用蕨类植物种类并对其进行民族植物学编目(Ethnobotanical catalog)和定量研究.首先,本研究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对中国24个省、市及自治区的204人进行了食用蕨类资源调查;其次,对中国常用食用蕨类的种名、地方名、食用部位、食用方法等进行了民族植物学编目,同时对所得资料进行了相似度指数(Jaccard index)和利用频度(utilization frequency)的定量研究,确定具有开发潜力的食用蕨类.结果表明:(1)中国常用食用蕨类植物共计39种,新增加了阴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Thunb.)Sw.)、日本安蕨(Anisocampium niponicum(Mettenius)Yea C.Liu,W.L.Chiou&M.Kato)、细齿角蕨(Cornopteris crenulatoserrulata(Makino)Nakai)、毛柄双盖蕨(Diplazium dilatatum Blume)、江南星蕨(Microsorum fortunei(T.Moore)Ching)、羽裂星蕨(Microsorum insigne(Blume)Copel.)和栗蕨(Histiopteris incisa(Thunb.)J.Sm.)7种可食用蕨类;(2)江西和福建对食用蕨类植物的利用相似度最高,为0.50,而海南与河南、河北、四川、广西、内蒙古以及陕西食用蕨类的种类完全不同;(3)食用人数最多的是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Desv.)Underw.ex Heller),利用频度为0.770,开发潜力最大,随后依次是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Retz.)J.Sn.ex Moore et Houlst.)、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L.)Brongn.)、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 L.)、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 pteris(Linn.)Todaro)以及巢蕨(Neottopteris nidus(L.)J.Sm.),这7种蕨类也具有开发潜力.
其他文献
中国植物专家组(CPSG)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在中国最早建立的专家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者组织,其宗旨是以专家组成员工作及背景为依托,在各地区、生
监测是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有效途径.如何实现区域尺度上生物多样性实时的、高精度的监测是国际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关注的问题.以无人机为代表的近地面遥感平台具有
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建设中的重大事件,对改变黄淮海平原多灾低产、扭转南粮北调和长期粮食短缺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国内外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持续多年的干旱通常会导致区域严重的水资源匮乏,进而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甚至影响到区域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①②海河流域是我国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特殊的地形地貌条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大学历史学科再创佳绩,198年获得全国第二批、河北省第一个博士点。2001年宋史研究中心被确定为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历史学科被
海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史前文化,元、明、清以来,更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然而,近年来,海河流域整体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该区域经济社
非常高兴参加母校的学术会议.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成年人的思维意识很多都能在儿时的梦境中找到.我的故乡在唐山陡河边上,河上有英国人建立的站着雅典娜神像的白水泥
近六十年来,黄河、海河流域管理部门,冀鲁豫三省水利部门,历史地理学界、海洋科学、河口海岸研究、高校科研教学、地貌学界、工程与水文地质学界、遥感学界、灾害史学界等,对
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无疑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灾害之一,其对于震区社会的影响直到今天仍未消除.但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三年困难时期和200
海河流域历史上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据历史记载,自1500年至1949年的450年间,受灾范围在50至100个州县的重大洪涝灾害出现26次.17世纪以来,曾有5年洪水波及北京,8年洪水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