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珠江河口治理的系统、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观、河口的基本形态特征及治理手段、河口管理、河口科学等方面,对珠江河口的治理思路进行探讨.认为珠江河口的治理应在客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世界观指导下,由一个有机的系统来全面实施,把握并针对珠江河口的基本形态特征,科学采取"节点控导"的手段,以防洪排涝为主,统筹兼顾,保护并培育河口生态环境.
【机 构】
:
广东省珠江河口整治工程指挥部(广东珠海)
【出 处】
:
中国江河河口研究及治理、开发问题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珠江河口治理的系统、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观、河口的基本形态特征及治理手段、河口管理、河口科学等方面,对珠江河口的治理思路进行探讨.认为珠江河口的治理应在客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世界观指导下,由一个有机的系统来全面实施,把握并针对珠江河口的基本形态特征,科学采取"节点控导"的手段,以防洪排涝为主,统筹兼顾,保护并培育河口生态环境.
其他文献
徐州国际商厦为一带裙房的双塔式超高层建筑,桩基持力层为陡倾斜的寒武系镘头组,其中的泥岩、泥岩与灰岩薄层状互层,软弱破碎。在详细勘察测试的基础上,做了大型嵌岩桩载荷试验,试验最大荷载达30MN,获取了大量室内外测试数据,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水文特性近几十年的变化,包括对西北江主要分汊口分流分沙比近20年变化的分析,以及对20世纪90年代腹部洪水位壅高、潮汐特性剧变等现象比较详尽的分析.总的来说,90年代珠江三角洲口门及网河区水文情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异.造成变异的原因很多,归结人类活动的影响,如50~70年代联围筑闸工程、80~90年代河道采沙、大量的河障、口门围垦开发滩涂速度过快、治理滞后等综合的影响;河道自然演变的影
对西、北江三角洲来水的控制水文站——三水和马口站近50年来分流比变化的分析,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三水站的分流比呈逐年增大的趋势,且中、枯水增大的幅度较大,相应的马口站的分流比则减小.而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近十多年来人类活动导致珠江三角洲网河河道急剧变化的结果.通过网河数学模型计算,说明人类活动如挖沙等因素造成西、北江三角洲网河河道严重下切,三水、马口分流比的变化是引起近十多年来西、
概述珠江河口地区重要经济地位、水沙条件复杂等河口特性;分析珠江三角洲防洪面临的新问题,论述防洪安全仍缺乏保障,洪涝灾害仍是心腹之患;提出调整治水思路,探讨珠江河口防洪综合整治目标及主要整治和管理措施.
本文介绍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对长江口治理的要求,编制了整治规化原则,介绍了规化成果及整治工程,并对长江口整治规划工作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在分析、归纳前人对杭州湾流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包含钱塘江河口、长江口及舟山群岛海域在内的大范围(35000km)数学模型,模拟1981年夏季和1983年冬季全国海岸带调查的大范围同步实测流场.在良好验证的基础上,就杭州湾入射潮波流路、涨落潮流矢量分布、等潮位线、余流、盐度分布及无质量标记点迹线追踪等方面,分析、探讨杭州湾流场特性.成果可为更合理地规划整治、开发利用杭州湾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长江流域及其河口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和资源开发,使得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包括水文泥沙条件、河势演变、盐水入侵、水质、生物物种河口湿地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显著变化.最突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南北港分流口出现了新的"三沙动乱",成为长江河口最不稳定的分汊口;北支则持续萎缩,盐水倒灌日益加剧,直接威胁到南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污染严重,水质不断恶化,口外赤潮频发;生物物种大量减少,生态
河口的开发与治理对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影响显著,日益受到世界海洋国家关注,中国也日益重视河口地区和河口三角洲的建设问题.河口开发与治理必须遵循其地貌特征与演变规律.河口分类是研究其特征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差别,寻求开发与治理的科学依据与启示.中国河口众多,类型齐全,有利于总结经验、促进建设.中国河口的资源多样而环境复杂,且常不协调,开发与治理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矛盾也多,需采用相当规模的改造自然的工程
介绍红河和湄公河的径流量、含沙量和输沙量;河口区潮汐性质、潮差、盐水楔、沿岸流、波浪和泥沙运移;三角洲范围、面积和水网特征;三角洲地质、第四纪地层和地貌;三角洲形成演化;三角洲发展速度;三角洲环境、资源与开发,以及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