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53块在开发过程中的储层动态变化

来源 :2006年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gld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应用开发初期、中高含水期和物高含水期取心井资料,以区间平均值和区间参数漂移为依据,对濮53块储层在注水开发中的岩石骨架、填隙物、孔隙度、渗透率、润湿性等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在注水开发中储层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岩石骨架内游离孔的增多,在注水开发过程中被水冲刷后发生溶蚀、运移,改变了层内部的孔喉网络特征,使其更加复杂化。
其他文献
本文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及西缘隐蔽性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准噶尔盆地腹部及西缘中石化勘探区块具有多种类型的隐蔽性油气藏,既有受区域不整合控制的地层油气藏,又有受沉积、成岩作用控制的岩性油气藏。控制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有:多种成因类型的砂体为储层提供了有利的储集空间,研究区的砂体类型包括河流相及滨浅湖相;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的古隆起及继承性的古隆起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以及断裂、
本文对塔中围斜区石炭系东河砂岩段成岩层序地层学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在层序边界附近20 m内长石的含量明显减小,高岭石含量增加,层序边界的储层物性由于长石的淡水溶解作用而得到改善;层序边界附近较低δ18O以及δD表明有淡水的渗入作用;层序边界附近东河砂岩的成岩作用主要发生在东河砂岩暴露和侵蚀期。
本文根据塔河油田三叠系碎屑岩隐蔽型圈闭的特点及勘探难点,在沉积微相和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塔河油田三叠系岩性圈闭识别、评价技术的研究,全面介绍了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各种岩性圈闭识别手段和分析技术,结合勘探实例,从技术手段、工作流程上探索初步建立了三叠系隐蔽型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方法系列,并在塔河油田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油气成果。
本文对东濮凹陷濮城油田南区沙2上2+3辫状三角洲砂体的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探讨。文章通过对取芯井段储层岩石学特征及原生沉积构造特征分析,结合密集井网的连井剖面储层小层对比结果,确定沙2上2+3主要为辫状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组成储集砂体的沉积微相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及远砂坝。
本文利用Landmark,EPS,Geoprober和Explore等软件,对卡1三维工区的662 km2连片迭前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变速成图,并用多种地震属性进行储层预测、分析古构造背景及其演化,采用波形分析、变密度显示等技术和方法,对卡1三维工区岩溶储层有利区进行描述,发现卡1三维工区在加里东期形成并长期发育的古隆起,加里东期古隆起和古断裂控制古岩溶发育及其成藏。
本文对裂隙岩体温度-渗流-应力三场耦合作用进行了研究。文章从裂隙岩体温度-渗流-应力三者两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提出并建立了裂隙岩体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耦合作用三维模型,包括三场耦合作用的本构方程、静力平衡方程、流动方程以及热传输方程等。
本文对阿克库勒凸起于奇地区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文章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盆地分析、储层预测、荧光薄片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分析了于奇地区中下奥陶统鹰山组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条件,探讨了油气分布规律。
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序列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天然气成藏机理也随着盆地地质条件及温压条件的过渡而自然形成吸附式-活塞式-溶解式-正常式具有时空连续性的成藏序列;根据天然气成藏序列,并结合盆地内部沉积环境,可对盆地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目标进行预测。
本文在分析加里东中期运动的时间界面、运动形式和特点及古岩溶作用环境基础上,讨论了古岩溶作用的背景和形式,提出了古岩溶作用的基本模式。文章认为,断裂是加里东中期古岩溶发育的主要控制影响因素。
本文对焉耆盆地侏罗系储集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文章运用储层物性分析、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分析、粒度分析及黏土X衍射分析等测试方法,在对焉耆盆地侏罗系储层的沉积相特征、矿物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和储层物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从母岩性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储层孔渗性影响因素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