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农家种白蚰蜒条的抗白粉病基因定位

来源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tx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白粉病是由Blumeria graminis f.sp.引起的世界性小麦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措施.我国小麦农家种对于病虫害具有较好抗性.研究小麦农家种的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将为优良品种的抗病性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农家抗病品种白蚰蜒条为父本,以感病品种京双16为母本,构建分离世代F2、F2:3,通过遗传分析确定白蚰蜒条的抗白粉病特点.对分离世代F2进行抗白粉病性评价后,分别等量混合10株纯合抗病、10株纯合感病F2植株DNA,构建抗感DNA池,利用Illumina小麦90K SNP芯片扫描抗感DNA池,通过分析两池间差异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在染色体上的密度分布,推测白蚰蜒条的抗白粉病基因所在染色体.最后利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分子标记以及基因芯片筛选到的差异SNP标记,构建白蚰蜒条的抗白粉病基因遗传连锁图谱.研究结果如下:分离世代F2、F2:3的抗感分离比例均符合由一个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特性;利用Illumina小麦90K SNP芯片扫描抗感DNA池,发现两池间7B染色体上差异SNP的密度最大,为114个,显著高于其他任何一条染色体差异SNP密度,推测白蚰蜒条的抗白粉病基因可能位于7B染色体;从小麦的21条染色体均匀选取191个SSR分子标记,经遗传连锁分析发现,2个位于7BL染色体的SSR分子标记与白蚰蜒条的抗白粉病基因连锁,说明白蚰蜒条的抗白粉病基因位于7BL染色体,并将该基因暂时命名为PmBYYT.为了加密遗传连锁图谱,选择在抗感池间具有差异并且位于7BL染色体上的21个SNP标记,分析标记与PmBYYT的连锁关系,结果发现8个SNP标记与PmBYYT紧密连锁,最近的标记遗传距离为5.7cM.与抗病基因PmBYYT紧密连锁的标记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优良基因聚合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是抗病基因PmBYYT的图位克隆的基础.
其他文献
稳定的生态系统能控制病、虫、杂草害对作物的为害.茶树是多年生植物,茶园生物资源种类多样,生态系统相对复杂且稳定.茶园病虫草害为害及防控一直是影响茶叶品质和产量的关键性因素.茶园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是一项涉及生物防控、农艺管控、化学防控多种防控措施的综合防控技术.茶园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塑对于维持茶园生态结构、降低病虫草害为害,降低农药施用量,保障茶叶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生态系统调控的理论、
为解决燕麦生产中田间杂草为害问题,在以往研究工作基础上,通过在燕麦出苗以后,禾本科杂草3片叶以前,非禾本科杂草4~6片叶前后喷施不同组合的除草剂,控制燕麦田间杂草的发生和挽回因杂草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选出效果比较好的5种除草剂组合用于燕麦生产和燕麦田间草害防控技术.
培育与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为了明确小麦品种兰天11号、兰天19号、兰天20号、中梁27号、中梁04343和中梁04413的抗条锈性特点.本研究采用常规杂交分析方法,将6个小麦品种与感病品种Taichung29杂交、自交和回交获得F1、F2和BC1.在温室和田间分别接种CYR17和CYR32对6个杂交组合群体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兰天11
谷子抗旱耐瘠、营养丰富,是我国重要的食品和饲用谷物。但是由于谷子病害的发生,导致谷子产量和质量下降。谷子锈病是世界谷子产区经常发生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谷子生产。锈病流行年份,无论是夏谷区、春谷区还是夏谷与春谷混种区的感病品种产量损失严重,一般减产30%以上,严重地块甚至颗粒不收。
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最早于1919年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发生,随着全球柑橘业的发展,柑橘黄龙病也已经传播到亚、非、美等柑橘主产区,并成为危害全球柑橘产业发展最严重的病害国家和湖南省农委应进一步加大柑橘黄龙病防控经费的支持力度,加强疫区苗木的调运检疫,阻止柑橘黄龙病向临近省市蔓延。同时,在疫区建立柑橘黄龙病快速检测实验室,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与创新,进一步全面深
在防治冬小麦蚜虫时,加入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甲酯、玉米胚芽油、油茶籽油、大豆油等组成的植物油助剂,药后1天比常规防治提高效果3.16%,药后3天比常规防治提高效果6.54%,药后5天比常规防治提高效果2.1%.同时,在用药量减少20%~40%时,防效与常规防治无显著差异.助剂介入后,在增加防效和降低用药量方面效果明显.
由真菌Magnaporthe oryzae(Hebert)Barr.[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oryzae(Cooke)Sacc.]引起的稻瘟病是一种具毁灭性的、严重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病害.选育抗病品种,利用品种的抗性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然而,由于稻瘟病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遗传多样性和毒性易变的特性,使得在水稻品种抗性基因的利用和布局的过程中,稻瘟菌群体遗传结构发生变化,新老
会议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又称水稻细菌性颖枯病)是一种严重的种传病害,不但侵害谷粒,而且还引起水稻秧苗腐烂.该病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九州被发现,1967年Kurita首次将病原菌定名为Pseudomonas glumae(颖壳假单胞菌),1994年改名为Burkholderia glumae(颖壳伯克氏菌),它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水稻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该病已经蔓延到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而且近年来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严重.国内外研究表明,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利用小麦条锈菌流行生理小种CYR32和V26对120个小麦品种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鉴定,同时选用SSR分子标记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20个小麦品种对CYR32表现免疫-近免疫的16份,高抗-中抗的98份,感病的5份;对V26表现免疫-近免疫的8份,高抗-
客观地分析国内外小麦条锈病研究现状,明确当前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为农业生产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决策部门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WOS)平台的SCI-E和CNKI数据库中小麦条锈病相关研究的文献数据,从文献年代分布、文献学科分布、主要刊文期刊、核心作者、主要研究机构和高引论文等方面着手分析,并结合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eeⅢ绘制小麦条锈病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