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均入园--论唐宋北方城市园林中的南方风景

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asd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时间性的现象,在城市定居是古代少数中国人的权利。城市与乡村对立,这是由各自的属性决定,城市代表着更多的社会分工,更多的智力、交流和知识,同样也有吵闹、拥挤和败坏。城市是人工环境,无论是唐代的坊市制还是其在宋代的打破,建筑、道路以及日常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都是人工建造出来的,物资、材料从乡村运到城市,割裂了其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不再是自然,也不接近自然。但人需要自然,古往今来这是一致的需求,居住在城内的"有力之士"会利用各种资源来生产他们自己的自然,实现他们对自然的渴望,这种自然突出地表现为城中园林以及园林中的各种景观。魏晋人发现了自然之美,唐人追求自然,宋代城市更加发达,城内自然也更加稀少,城市山林的建造被提上日程。建造者来自何种阶级,运用了何种新技术、新方法,如何根据他们自己的视角对自然进行了怎样的设计,彰显了何样的空间才能,如何影响了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审美、态度和观念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在这里,仅以园林中的竹与石为例。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称赞十五世纪的地中海文明曾把"生活的艺术"教给其他地区,这种说法也能用于中国古典园林对世界园林历史的贡献。唐宋时期的古代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学者和文人画家,大量由文人兴建的园林也成为造园史上最具特色的园林类型。文人园林中竹与石是最具文心的创造,然而不是所有的竹、石都会被用来造景,元《竹谱详录》记竹330 种,宋《云林石谱》录石116 种,进入园林空间的竹与石经过高度的人为选择,只占其中极小比例,这种表象之中蕴含着文人群体作为一种创作主体对自然和人生的领悟与调适。
其他文献
在检阅前贤历史流域学研究中所运用的工作方法的基础上,从"流域"基本概念入手,指出前贤在流域边界、资料获取、研究范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呼吁今后应加强历史流域学操作层面的"范式"研究,以推进这一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会议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是河西三大内陆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以来有关河西史地的研究成果颇多,其中很多都涉及到了石羊河流域,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沙漠化、水系变迁、气候变化、历史经济地理、历史人口与民族地理等几个方面对石羊河流域的历史地理研究概况进行简要梳理和回顾。
归绥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及其降雨特征,具有潜在的致灾性。在明清小冰期的气候背景下,自明末以来的持续经济开发活动与大青山的植被覆盖变化间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经济活动导致大青山及其山前地带植被覆盖大为降低,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的调节机能,激化或加剧了自然环境潜在的致灾性,使归绥城市发生水患的机率相对增大。水患与环境相互反馈,频发的水患加剧了大青山的水土流失,破坏了植被再生的基础。
新田是晋国的最后一个都城,对于晋国迁都新田的历史背景,学界多有阐述。但对于其地理背景,虽然有学者或多或少的有所涉及,但却没有人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阐述。本文依旧相关史籍以及新田考古发现的诸多成果,并结合学界现有研究,对晋迁都新田的历史地理背景进行综合考察,认为晋迁都之前的新田并非不宜耕作的隰地,而晋迁都的历史背景则很大程度上与削弱卿族势力,加强与曲沃之间的联系这一政治力量变动有密切的关系。
会议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势头依然不减,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迟缓与社会消费能力迅猛增长的矛盾性越来越突出。这些进一步加重了我国资源环境的保护、开发及有效承载的严峻态势,尤其是我国流域性资源环境问题的一系列新的重要变化令人关注。当前,我国流域性资源环境问题已经从以往的具有地方性、局部性和单一性的孤立化问题,转变为越来越具有突出的跨界性、全域性和辐射性的综合化问题。这其中,流域性水资源的污染状况积重难
In IPCC AR5,Coastal changes and adaptation gained more attention,and researches about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changes and features of Jiangsu co
会议
施坚雅关于中华帝国晚期城市的研究范式在方法论上对中国史研究的突破与成就具有重大学术启示意义。他对中国内地大区城市的分析非常精当,但对云贵地区城市体系的研究却存在一些明显的舛误。其问题主要缘于对云贵地区城市的统计存在误差,以及对云贵地区地理环境的特质性认识分析不足,在中华帝国晚期云贵地区城市的相关研究结论出现一定的偏差。
会议
中国文人传统之一即是"文以载道"以及"经世致用",文人通过科举"入世"被视为正道。然而中国同时又有"束之高阁"的"象牙之塔"亦为传统文人所重,不得已或不得意之时的"出世"亦是可循之道。中国文化其实即是"经世致用"和"象牙之塔"这两论或两轮传承而来。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身为传统史学之附庸的舆地之学。有趣的是舆地之学本身也是从来就有"专注九经"以及"问世求解"的两面,乾嘉朴学的辉煌和《天下郡国利病书
会议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对五陵塬边坡侵蚀地貌大量的实地考察,应用遥感卫星图像等信息资料,对五陵原南缘(渭河三级阶地前坎)侵蚀沟谷发育和黄土塌陷的形成状况,以及五陵塬北缘泾河南岸阶地前坎黄土滑塌的发育规律进行考量和分析,探讨了五陵塬边坡侵蚀地貌发育的形成条件、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以及对周边环境、人类居住安全、文物古迹保护和西咸新区发展建设的影响效应。旨在为五陵塬边坡侵蚀地貌灾害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西夏元时期黑河流域的绿洲开发主要集中在中游的张掖南部、下游的居延地区等地。绿洲开发的驱动因素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文章主要从人口数量、政治军事形势、水利与农业管理、居民结构与生产方式、农业政策、生产技术与工具等角度分析西夏元时期黑河流域绿洲开发的人文驱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