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新能源发电预测的电力系统调度方法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0科学技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fwe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电网及电力系统的发展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高效利用大数据,实现电力系统负荷的优化合理分配,进而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以某地区含有的风电场、光伏电站和火电机组的运行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大数据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提前15分钟电网调度方法.首先对包括风电、光伏及电力负荷在内的调度数据进行分析,运用人工智能方法建立新能源出力与电力负荷非线性模型;其次,在测试时段预测风电、光伏调度值;最后,结合测试时刻前的电网负荷值,得出测试时刻风电及光伏的调度值,实现在测试时刻的新能源电源负荷配比.经过实际算例验证,与实际运行的新能源发电出力值误差较小,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为研究园林废弃物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钝化效果,通过培养实验考察重金属Cu、Zn、Pb、Cd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含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园林废弃物后土壤中Cu和Pb的活性升高,生物有效性降低,其对Cu和Pb钝化作用一般;土壤中Zn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均可降低,钝化作用很好;土壤中Cd的活性降低,有机结合态变动较小,钝化作用较好.培养结果显示,园林废弃物对Zn和Cd的钝化效果较显著,特别对Zn污染场
重金属污染问题是最常见的、最广泛的污染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土壤中的重金属对农作物、农产品及地下水会产生不良影响,并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目前,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生物法中的植物修复法因修复成本低、不对土壤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文介绍了植物与重金属生态生理效益,对植物修复和强化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以刚刚闭坑的抚顺西露天矿为研究对象,利用Visual modflow构建三维水文地质模型,探究重金属在地下水中运移规律,取6种煤岩样本对7种元素进行浸出试验,确定该区域铜浸出能力最强,污染最严重.在考虑岩石浸出条件下进行地下溶质运移规律分析.模拟结果表明,西露天矿矿坑及周围影响区域每天浸出铜离子的补给浓度约为0.00000lmg/L;铜离子运移方向与地势密切相关,整体由西北方向运移,但一定时间后受
以氯球为基体,制备偕胺肟吡啶吸附剂,用于探究吸附剂对Cu(Ⅱ)的吸附性能,考察浓度、时间及离子强度对Cu(Ⅱ)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新型吸附剂对Cu(Ⅱ)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吸附等温线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进行拟合,吸附平衡更加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单层饱和吸附量为1.87mmol/g;对重金属的动力学吸附行为采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更加符合准二级动
大型铅冶炼厂环境集烟系统应用先进环保技术优化组合,实现铅冶炼企业的无组织排放源的有效控制.工程化应用效果稳定优于《再生铜、铝、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4-2015)表3标准限值,组合塔顶烟囱排口无肉眼可视烟气,圆满达到高效除尘、脱硫、烟气消白的设计预计效果.论文对项目设计技术特点和创新点予以述评,对塑烧板除尘系统的运行风险管控提出建议.
本文将一种新型改性氮化硼吸附材料引入重金属高温吸附领域,通过有机前驱体法进行改进制备得到改性氮化硼吸附剂,研究其对污泥焚烧烟气中典型重金属的高温吸附特性,并通过动力学计算确定其吸附速度及模型.结果表明,在吸附反应温度为400℃时改性氮化硼对高温烟气中重金属的吸附总量达到57.17mg/g,是活性炭吸附剂吸附量的3.9倍.改性氮化硼对重金属锌有较强的吸附选择性,吸附量最高可达到27.83mg/g,是
为了去除受污染的地表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使用酸改性的蒙脱石絮凝剂(MTSF)对受到Cu2+和Pb2+污染的景观湖水进行了一级强化混凝处理研究.结果表明:MTSF对Cu2+和Pb2+具有很好的絮凝效果.对于原始PH值为7.8的景观湖水,当MTSF投加量400mg/L时,水样中剩余的Cu2+和Pb2+含量分别1.3326mg/L和1.1517mg/L,其对应的去除率分别为86.67%、88.48%.MT
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有着广阔的发展平台,并且在发展过程中,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提升与进步.可见,大数据技术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对监测工作进行完善,保证监测质量和信息准确性.本文针对环境监测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希望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借助大数据技术,更加有效、全面地掌握环境信息,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的环保措施.
环境信息化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合环境信息数据,以推动信息的共享交流,进而推动环境保护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环境管理转型、促进环保事业发展、推进环保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自“十一五”开始国家就开始注重环境建设,新时代如何使各部门单位能够协作发展,更好的实现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以重庆市实践为基础,探讨了大数据在推动生态环境管理创新方面的成效与问题.介绍了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数据“1+5+N”的总体架构设计,即构建一个全覆盖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深化拓展五类生态环境大数据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完善多项生态环境业务大数据系统.通过分析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利用大数据创新环境监管模式的具体体现,并针对实现生态环境大数据创新应用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