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颜喀拉地体岩石圈深部结构及其对地体边界强震的控制作用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暨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wy2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巴颜喀拉地体及周边地区的深部构造并分析强震发生的动力学背景,采用区域地震面波层析成像技术对研究区岩石圈三维横波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虽然巴颜喀拉地体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地震多数发生在浅部地壳之内,但地震活动性和断裂活动性质与上地幔岩石圈波速结构表现出的相关性说明上地幔岩石圈的强弱(力学性质)对其上覆地壳的变形模式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这同时也说明受到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影响的青藏高原的隆升扩展变形不仅发生在地壳之内而有可能包括整个岩石圈。
其他文献
利用数值方法模拟地球非均匀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是理论地震学重要研究内容.广泛应用的地震数值模拟方法可归纳为地震波方程数值解法,积分方程法和射线追踪法三类.波动方程法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其数值方法主要有传统的有限差分,有限元,伪谱法,和各种混合方法.本研究基于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方法和交错网格傅里叶伪谱法,给出适于在PC集群系统上进行三维模型并行计算的FDM/PSM混合方法,它保留了交错网格高阶
本研究中尝试性使用不同时间段内的P和PmP到时资料,反演了文安震源区三维地壳结构,发现文安地震震源下方的低波速异常在2005年相对于2003和2004年均明显,可能暗示文安地震的发生不仅与流体降低断层面有效正应力作用相关,而且与流体作用加强相关。然而,由于本研究模型的空间分辨相对于文安地震震源体要大得多,以及不同时间段内的地震射线覆盖的差异可能会对成像结果造成有意义影响,因此认为文安地震震源区下方
通过对2009年姚安地震余震序列进行的精定位和震源区三维速度结构的反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2009年姚安地震的余震带在2000年姚安地震的基础上向西北方向扩展了大约5km,姚安主震发生后,余震深度分布存在随时间有一定规律的变化,这一现象可能反映了震后震掠区的应力调整变化特征,反演得到的震源区附近的速度结构显示,震源区附近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主震发生在高低速过渡带,绝大部分余震位于高速体
通过综合对比地震台站的远震接收函数H-k叠加给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以及龙门山地区的均衡重力异常分布特点和以前获得的四川一云南地区不同深度的视密度填图结果,可以看到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构造和组分有明显的分段性。通过分析,认为龙门山断裂带的浅部和深部构造走向方向不同。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松藩一甘孜构造带可能俯冲到四川盆地之下,形成与四川盆地的“镶嵌”,在汉川大地震时没有发生破裂。在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垂直
本研究选取了华北科学探测台阵中190个宽频带台站和8个甚宽带台站2006年10月至2009年4月的垂直向记录。利用小波变换频时分析技术求取双台间的基阶瑞雷波相速度,使用Ditmar & Yanovskaya方法反演得到研究区内周期10-60s的高分辨率相速度分布图像,本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地区的瑞利波相速度频散差异明显。短周期(如lOs)的相速度分布与地表地质构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中长周期
本文介绍了国外最新发展的一种利用远震事件构建地震深反射剖面的方法—虚拟地表震源反射测深,并将这种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华北地区岩石圈内部结构研究中,综合分析表明,山西地堑以西,较浅的间断面h2更有可能为Moho面,而较深的间断面hl为上地鳗中的间断面。然而,两个间断面之间可能存在着由下地壳物质相变而成的榴辉岩层。
本文对青藏高原中部获得的宽频带数字台站探测剖面进行处理,利用HK叠加方法得到地壳平均波速比:沿测线地壳平均波速被划分为四部分,其中YZS附近和BNS以北波速比偏高,由此计算的青藏高原地壳平均泊松比整体都较高,这与Kind等人的结果相似。结合岩石熔融实验研究结果,可以推断青藏高原中下地壳广泛存在流体和部分熔融岩浆。此结论还得到了大地电磁、味波衰减研究、深反射以和宽角反射等研究的支持。远震P波接收函数
本文采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该地区的Moho面深度变化和地壳介质的平均波速比,结合人工地震资料,建立了该地区地壳厚度模型。利用区域地震走时资料,采用地壳内部速度间断面起伏变化的层析成像技术,研究了该地区的P波和S波壳幔速度结构。
从现今龙门山和四川盆地西部活动构造变形来看,龙门山和四川盆地西部的构造变形主要受控于与青藏高原及其南侧的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后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介质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为NE117.1±38.8°,慢剪切波的平均延迟时间为1.02±0.62s,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与该区的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一致。
研究区中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的地表位移方向与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各向异性快轴方向基本一致,表明青藏高原中部上、下地壳以及岩石圈地幔是在深大断裂控制下的连续耦合变形。另外,PMS和SKS快慢波的时间延迟对比显示,青藏高原中部地震波各向异性主要来源于岩石圈地幔。结果显示高原中部存在较厚的地幔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