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两年制垄作免耕栽培技术

来源 :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第四届会员大会暨科技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X198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魔芋两年制垄作免耕栽培技术是云南省农科院富源魔芋研究所根据魔芋生长特性,依据日本自然生长法和中国农民几千年来在房前屋后种植魔芋的经验总结。结合我县魔芋病害严重和连作发病率高两大技术难题,为确保魔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而研发成功的魔芋栽培实用技术。本文介绍了魔芋两年垄作免耕栽培技术的定义,分析了技术措施,浅谈了生产效果。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连续二年对大围山的猕猴桃资源调查,发现大围山有野生猕猴桃18个种、变种和变型。占云南省56个猕猴桃种、变种和变型的32.1%。其中:净果组4个;斑果组5个;糙毛组4个;星毛组5个。云南独有种有8个,占云南18个独有种的44.4%。发现新分布种1个。调查证明大围山是云南野生猕猴桃的集中分布地之一。在自然保护区内的猕猴桃资源,目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而在保护区缓冲地带的猕猴桃资源受人为的破坏较
研究了温度、pH、钙离子、硼和刚果红等对魔芋葡甘聚糖溶液圆二色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高pH条件下产生新的cotton效应,其余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吸收强度的变化.说明魔芋葡甘聚糖聚集态中不含高度有序的结构,乙酰基对高级结构有重要影响.初步讨论了这些变化分别与魔芋葡甘聚糖的溶涨、不可逆凝胶食品形成机理、凝胶食品中钙的解析以及魔芋精粉的阻溶作用等性能可能存在相关性。
本研究参照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的《猕猴桃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标准》,分别在我国河南西峡、湖北武汉、江西南昌、上海和陕西秦岭北麓5个栽培区,对56个国内外品种重复进行了为期3年的性状调查和验证,制定了我国猕猴桃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标准初稿,其内容包括猕猴桃品种测试性状、性状解释、猕猴桃新品种测试技术问卷、国家标准《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标准猕猴桃》编制说明。
我国加入WTO后,魔芋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当前魔芋种植业的瓶颈因素在于魔芋良种繁育严重落后,因此应下功夫加快魔芋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坚持引种与选种相结合的措施,促进魔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通过2000-2003年在安宁河流域大面积推广花魔芋种植,提出存在的四个问题和取得的成效,总结了一套以防治魔芋软腐病为中心的高产栽培技术,通过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出了安宁河流域发展花魔芋生产以解决种源、加强技术培训、控病制害、建立良繁基地等为主的关键措施.
文章分析了富源县魔芋产品质量现状,详细阐述大气、水质、重金属、农用物资等因素对全县魔芋产品质量及食用安全的影响,分析并提出富源县魔芋产品质量及食用安全的对策措施.
对辐照处理的魔芋葡甘聚糖进行理化指标的测定,试验发现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KGM粘度值显著降低,未辐照的KGM的粘度值是23000mPa.s,1KGy辐照剂量处理的KGM粘度值已降为12500mPa.s;通过色度值测定,表明辐照后KGM的亮度降低、红色和黄色增强;辐照后KGM的还原糖含量先增后减;溶胀度迅速降低,溶解速度增快,吸水膨胀能力明显降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溶胶的稳定性降低。
本研究采用1~10KGy的辐照剂量处理魔芋葡甘聚糖,运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X-衍射、核磁共振等手段对魔芋葡甘聚糖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KGM在1~10KGy辐照剂量下基本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少量的吡喃环上的糖苷键或双键发生断裂,产生了羰基;无定型的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但其峰值显著增高,面间距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增大;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谱说明KGM糖苷键仍是β-型吡喃己糖,羰基基团增加的同时
本研究通过考察辐照对魔芋葡甘聚糖胶凝性和成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KGM溶液的流动性好,成膜性好,易于揭膜,膜的柔软性、透明性得到改善,拉伸强度增大但断裂伸长率降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辐照KGM膜表面平整,仅有少量颗粒状物质存在,且排列越来越有序、致密,同时可见充分溶胀的较大粒状轮廓物,研究表明辐照对KGM成膜性起到改善与提高的作用;热不可凝凝胶试验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辐照KGM的凝胶性能
通过魔芋盆栽对软腐病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魔芋软腐病发病初期为6月下旬,至6月30日达到发病高峰,7月上旬、8月上旬、9月下旬为病害盛发期.从魔芋生育期上看,苗期开始发病并有一个发病高峰,换头期和块茎膨大后期是魔芋生长期的另外两个发病高峰,魔芋块茎成熟后发病逐渐终止.其中生育期中温度、湿度是影响软腐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温度在25℃左右,湿度大于75%时发病较高;当温度在20℃左右,湿度70%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