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23年的随访结果-空腹及餐后血糖均能预测糖耐量减低人群中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来源 :2015年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内分泌和糖尿病学分会学术年会暨2015年京津冀内分泌和糖尿病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n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证实糖耐量减低人群经过生活方式的干预,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能否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方法 1986年,来自大庆33个诊所的576例糖耐量减低者被招募并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3个干预组(饮食、运动和饮食加运动组),经过6年的生活方式的干预,在1992年,受试者被告知经过6年的干预结果,并要求他们继续接受常规的医疗,进而在2009年我们对参与者进行了23年的纵向随访,主要结果包括心血管事件及糖尿病、死亡等.结果 542个参加者完成6年生活方式的干预,在17年后的随访中发现共有182名受试者发生了首次非致死性和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及中风).流行病学统计分析发现经过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和吸烟后,干预6年后人群的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每增加1mmol/L,相应的首次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增加8% (HR=1.08;95%CI 1.05-1.12) and 5%(HR=1.05;95%CI1.02-1.09).与此相反,我们研究的结果发现基线的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和首次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地关联(空腹血糖:HR=1.19,95%CI 0.98-1.45;餐后血糖:HR=1.06,95% CI 0.90-1.25).此外,我们的研究还发现,根据干预6年后的空腹及餐后血糖值将参加者分为糖尿病及非糖尿病人群,经过调整如上相同因素后,结果显示6年后发展为糖尿病的人群相对于非糖尿病人群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有了明显的增加(:HR=1.45,95%CI1.07-1.95).结论 本研究发现在中国糖耐量减低人群中,经过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均能预测首次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并且随着血糖水平越高,进而发展为糖尿病的人群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越高.
其他文献
  目的 本研究主要阐述ABCA1和PPAR-γ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它们在的表达和调控,探讨ABCA1和PPAR-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及PPAR-γ激动剂对ABCA1的影响,为通过改善脂代谢通路
会议
  目的 目前,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神经损伤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会释放一系列促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
会议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对老年人群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分析,对一组老年人群随访17年,基线时根据其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DM)和非糖尿病组(N-DM),观察两组的生存情况,应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累计生存率。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2 142例,其中糖尿病组746例,非糖尿病组1 396例。随访17年,糖尿病组死亡380例(50.9%),非糖尿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