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的临床分析

来源 :2016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暨第十七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pvin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征象及误诊、治疗情况,加深对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2004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年间朝阳医院共收治大动脉炎患者90例,累及肺动脉患者33例,占36.7%,其中单独累及肺动脉12例,占13.3%;单纯累及右肺动脉21例,累及双侧肺动脉12例;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喘憋、气短(23例,69.7%),其次为咯血(19例,57.6%);主要体征为可闻及血管杂音(23例,69.7%),胸腔积液(8例,24.2%),双上肢血压不等(4例,12.1%).确诊时间1月~10余年不等,确诊前21例患者被误诊,误诊率为63.6%.结论 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并不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应提高对大动脉炎的认识,认真体格检查,降低误诊率.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怎样提高呼吸科住院患者痰标本送检率及合格率的措施.方法 查阅我院呼吸科自2015年1-4月400多份病例,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通过400份病例的分析,痰液标本合格率83.2%,并从中发现痰标本送检中存在有留取标本不符合规定,患者不重视痰标本的送检,以及护士与患者沟通存在问题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院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随机选取13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采用用力肺活量(FVC)、FEV1和1秒率(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PEF)等参数。
目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不可逆的呼吸道阻塞和形成肺气肿为主要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COPD患者,呼吸康复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呼吸功能锻炼是呼吸康复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阐述目前国内外COPD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的研究现状.COPD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了呼吸肌锻炼,非呼吸肌锻炼以及全身锻炼.各种形式的锻炼重点不尽相同,有效性也层
目的 讨论慢阻肺综合评估及其炎性生物标志物与术后呼衰的风险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登记方法,连续性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慢阻肺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前肺功能指标、炎性生物标志物。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高危因素。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疾病特征及影响COPD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2011年5月到2014年5月住院接受治疗的COPD合并DM患者132例,记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OPD未合并DM患者132例,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相
目的 观察复方异丙托溴胺联合布地奈德、氨溴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疗效.方法 178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0例,对照组78例,每组均给予常规抗炎、吸氧、茶碱类治疗.实验组加用复方异丙托溴胺联合布地奈德及氨溴索治疗,对照组仅常规治疗.10天后观察两组患者病情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动脉血气分析示治疗前
目的 观察呼吸吐纳训练对于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方法 COPD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呼吸训练组两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治疗,呼吸训练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呼吸训练,4周后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
目的 探究针对性护理在AECOPD有创呼吸机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我科自2015年11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30例AECOPD需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将这30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方式)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临床护理方式),两组各15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经过有创呼吸机治疗及针对性的临床
目的 探讨泮托拉唑防治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4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泮托拉唑40mg静脉滴注,1次/12h,共7d.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时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观察并记录用药情况,生命体征,水电解质,动脉血气,血常规,大便潜血试验,有无腹胀,腹痛及消化
目的 探讨COPD合并缺铁(ID)伴/不伴贫血的发生率并评估缺铁与COPD发生发展的联系。方法 收集我院3年间COPD患者235例,分别于入院时测COPD患者BODE指数、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骨髓铁染色。分别于治疗后4、8、12、24、48周监测COPD患者BODE指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