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大熊猫主食竹开花种群特征

来源 :第二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是以大熊猫(Ailuroplda melanoleuca)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的大熊猫主要食竹种类为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因此,研究其开花种群特征可为大熊猫主食竹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评估开花后重新更新处于恢复阶段的主食竹种群恢复状况提供比较的标准,并为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野外调查分别于2011年10月和2012年4月进行,采用样方法对保护区鹰爪洞沟的华西箭竹开花种群特征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种群所在的生境和箭竹的年龄段、密度、高度、基径、分节数、分枝数、枝下高、叶数、开花情况、地下鞭根情况、生物量等,共调查32个样方940株箭竹.调查发现,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内开花的大熊猫主食竹种群分布在鹰爪洞沟海拔3000m以上、坡向偏西、坡度大于20°的冷杉纯林或冷杉与桦、柏混交林中.样方中及周边多见兽类的粪便、食迹、兽径等活动痕迹.种群中开花竹和枯死竹的比例较大,而竹笋和幼竹的比例较小,年龄结构表现出明显的衰退种群的特点.种群中的箭竹平均基径约为6mm,平均高度约为1.64m,单株高度最高可达近5m,平均枝下高约56cm,平均分节数为16节,平均分枝数为9-10枝,平均叶数为77-89片,单株叶数最多达732片.每丛箭竹的地下芽数约为4-7个,竹鞭平均长度约为20cm,最长达183cm,竹鞭平均直径约为8mm.生物量以杆占优势,各部位生物量的比例由大到小排列为杆>鞭>根>枝>叶>箨片,叶和箨片所占的生物量比例极小,其中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比重约为6:4.由调查和种群特征可知,该区域大部分的大熊猫主食竹开花种群已处于开花后期阶段.将所调查的开花竹基径平均值(6.13mm)与死竹基径平均值(6.97mm)做比较,发现开花竹基径较死竹的基径还要略小一点,说明华西箭竹从开花至死亡可能还有一定的过程.建议加强对大熊猫主食竹开花种群的监测,了解其从开花到死亡的过程和之后实生苗萌发及种群更新的过程,为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管理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本研究基于中国云南临沧晚中新世叶片化石,在与现生种和已知化石种详细比较的基础上,建立了柑桔属的一个新种Citrus linczangensis.该化石种的发现将柑桔属可靠的化石历史延伸到了晚中新世,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对于柑桔属演化历史的重要性,支持了柑桔属东南亚起源的学说。另外,根据翼叶的形状以及相对于叶片的相对宽度,柑桔属可分为大翼橙亚属和柑桔亚属。按照翼叶呈心形以及宽度小于叶片宽的3/4的标准
作者近年来在滇西腾冲一带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地层采集了大量菝葜化石,这些化石不仅保存完好、叶脉清晰,而且在室内获取了良好的表皮微细构造特征,为进一步的鉴定分类提供了良好条件。化石叶片相对于以前报道的化石种通常叶片较大(长度通常大于lOcm),而与现在滇西地区分布的菝葜种类形态结构十分接近。这些化石的发现,为探讨该时期的气候环境、菝葜植物的系统演化和生物地理变迁提供了重要材料。
当前在浙东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保存良好的竹子叶片化石,该发现有利于了解竹类在中国的生物地理演化过程。此外,竹亚科处于被子植物的基部,对竹亚科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单子叶植物的起源。对于探讨竹亚科的生物地理演化,化石证据能提供更真实的证据。浙东新近纪竹类化石的发现为探讨竹亚科在中国的生物地理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当前Bambusa和Bambusium的新种或未定种的发现说明在晚中新世时浙江已经有竹子存在,而
为了探讨二叠纪-三叠纪重大地质突变期特提斯洋海水氧化还原状况,选择华南三个地质剖面(包括煤山、青岩和关刀剖面)作为研究对象,以牙形石磷灰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作为氧化还原指标。通过对这三个剖面上二叠统至上三叠统牙形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发现牙形石牙冠部位ΩCe和Th/U比值在煤山剖面25层出现快速升高,指示了一次快速的缺氧事件,与该剖面其他缺氧指标的变化是一致的,表明海洋缺氧可能是导致生物灭绝的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灭绝事件是显生宙最严重的一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而(虫廷)类有孔虫作为有孔虫中特殊的一个类别,是石炭纪、二叠纪海洋中占主导地位的微体生物,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同时对生物的灭绝过程和型式具有重要指示意义.通过对该地区康家坪剖面长兴组上部与大冶组下部地层进行系统采样、切片研究,在长兴组上部地层中发现278个(虫廷)类有孔虫,共鉴定出4属11种。这些(虫廷)类有孔虫在地层中的分布表明
本研究基于华南七个不同相区剖面17个生物大类(包括258属543种海洋生物)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详细分布,提出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的两幕式灭绝型式。这两幕灭绝事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冲击存在明显区别,经历两幕灭绝的生物其具体的灭绝过程也存在差别。可见,不同的生物类型,在灭绝事件中的表现型式是不同的,残存类型的生态位也存在明显差别,这可能是导致生物灭绝型式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关键因素。
豫西地区二叠系-三叠系之交陆相地层中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发育说明,地质灾变事件在陆相环境中同样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错时相”沉积记录。根据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在剖面中的发育层位判断,陆相环境生态系的复苏可能早于海相环境,这一推断得到地层序列中遗迹化石发育特征的印证。
Low-power laser irradiation (LPLI) can promote cell proliferation through a wide network ofsignals.However,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re not fully elucidated.In this study,based on fluorescence resona
会议
晚期糖基化产物(AGEs)是一类由Maillard 反应产生的高度氧化的混合物,AGEs 的膳食摄入(特别是游离态的AGEs)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对33种酱油中羧甲基赖氨酸(CML,一种典型的AGEs)进行定量检测,并对其检测过程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游离态CML 占酱油总AGEs 含量的绝大部分,其在生抽、老抽中的含量分别为224.6130-954.1564、612.
寄生等足类即缩头水虱亚目(Cymothoida)包括4总科34科506属,我国对寄生等足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鳃虱科(Bopyridae)和缩头水虱科(Cymothoidae),前者为甲壳动物的寄生物,后者为鱼类寄生物.鳃虱科主要寄生于十足目的鳃腔或腹部.该科雌性个体体型变化较大,有些种甚至呈一个充满卵的囊状体,从外形上几乎看不到等足目的特征,它的雄性个体体型较小,但保持了等足目的外形特征,共包括9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