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狭窄与主-髂动脉硬化相关性的CTA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影像技术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9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CT血管成像技术分析肠系膜上动脉狭窄与动脉硬化闭塞症所致主-髂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收集70例因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疼痛行下肢动脉CTA检查,最终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图像。采用AVA高级血管分析软件对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双侧髂内动脉及双侧髂外动脉的狭窄度进行测量,分析不同动脉所见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检测手段的进步,脂肪肝的发病率和检出率明显增多。我国脂肪肝的患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脂肪肝CT定性分析后,积极进行脂肪肝的干预研究对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 探讨3.0T血氧水平依赖性磁共振成像(BOLD-MRI)最大TE时间的选择是否对肾脏R2*值的测量存在影响,以及初步探讨其在CKD肾脏氧合状态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躯体形式障碍脑静息态功能连接改变特点。方法 招募心理科门诊初次就诊,并由两名从事5年以上临床工作的心理科专业医生确诊为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21例(SFD组),同时社会招募21例严格匹配的正常对照(NC组)。
目的 探讨自动曝光控制扫描技术对AIDS合并PCP患者胸部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AIDS合并PCP例行胸部CT检查的受检者,分成4组,每组30例,采用64层螺旋CT自动曝光控制技术,于吸气末屏气以不同的NI值,NI=10、15、20、25进行扫描,其它扫描参数一致,记录每次扫描的平均管电流、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值(DLP)、有效剂量(ED
目的 探讨本院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后路手术前后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期行后路手术的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和术前术后影像学表现。结果 共选出53例,统计临床和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
目的 探讨Creutzfeldt-Jakob病(CJD)的MRI表现特征与临床特点.方法 搜集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间在我院神经内科诊治的CJD患者7例,根据欧洲诊断标准[7],6例均为临床很可能(probable),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51~77岁(平均59.4岁).
目的 分析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为本病的尽早诊断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确诊为衣原体肺炎的患者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片及胸部CT片进行分析,并参考既往论文及资料.其中男孩6例,女孩4例,发病日龄:10-28天,其中发病日龄大于14天8例,平均发病年龄约16.6天,10例患儿均进行X线胸片检查,6例患儿行胸部CT扫描.
目的 对比研究能谱CT模式与多层螺旋CT模式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图像质量。方法 前瞻性连续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48例怀疑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24人,采用能谱CT模式行下肢动脉造影(CTA)检查;B组24人,采用多层螺旋CT模式行CTA检查。对两组图像中的髂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其分支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
目的 探讨迭代重建技术结合低管电压与低对比剂量在肺动脉CTA中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连续选择2014年6月至2014年11月疑似肺动脉栓塞的患者90例行CTPA检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低剂量组.45例采用常规扫描方法行CTPA检查(A组);余45例为低剂量组,使用低管电压与低对比剂量进行CTPA检查,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图像(B组);迭代重建法(ASIR)重建
目的 通过医院间PACS系统的建立,解决协作医院影像诊断医生的能力和经验都不足,以及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材料与方法 我院与协作医院之间建立一个医院间PACS系统。(1)为医院之间的数字化医学图像信息的互通和共享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2)以我院影像中心构建集成化的影像诊断中心,实现影像资源整合。(3)通过医院间PACS的建立,实现了实时会诊功能,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矛盾。(4)建立医院间P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