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堰塞湖应急管理与预防对策

来源 :2008中国科协防灾减灾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ING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山体倒塌堵塞河道,上游的水不断流下来,水位越来越高,形成36个堰寒湖,使处于悲情中的灾区人民处于高度危险之中。本文介绍了堰塞湖的基本特征和危害,阐述了汶川地震堰塞湖的情况,探讨了汶川地震堰塞湖应急调查与管理。
其他文献
2008年的低温冰冻天气重创了我国南方水产养殖业,灾害使大部分地区的养殖水产品损失90%以上,相当部分的养殖种类连亲本、鱼苗和商品鱼全军覆没.对低温天气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麻痹大意或心存侥幸、防寒设施不足、应急防寒成本高等是使水产养殖业遭受严重损失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了南方渔业在这场冻灾中的灾害性损失原因及其对渔业生产的长期性影响,指出冻灾后渔业生产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2008年1月~2月贵州省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形成机理、造成的灾害强度以及气象灾害应急服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持续而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足造成贵州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直接原因:强拉尼娜事件是导致贵州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贵州各区域雨凇分布的差异.(2)重点比较了此次冰雪灾害造成的贵州省东、两部损失程度,即贵州西部(六盘水市)冰冻灾害天气造成
本文简要介绍了汶川地震及震害的基本情况,着重介绍了此次地震建筑震害的典型特征,并简要分析了建筑破坏原因.根据震害原因的分析,总结了此次地震震害的经验与教训,对灾后重建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建筑破坏倒塌.通过在地震区对遭受“中震”、“大震”影响烈度地震作用下的砌体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空旷房屋、地基基础、设备以及非结构构件的震害调查与分析,以典型的结构破坏为例,针对多道抗震防线、强柱弱梁、剪力墙连梁、砌体结构整体性、传力路径等问题,对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规定的抗震概念设计原则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震害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只要严格按照规范设计,保障
本文简要介绍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震害特点、直接震害损失评估方法和结果,分析震害损失特点,总结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的损失评估报告,反映数百人工作的成果.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地震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次生灾害使当地的植被毁坏严重.灾区生态环境的恢复要靠植被的重建,在重建过程中由于地震造成的破坏坡面复杂多样,传统的植被恢复方法显得捉襟见肘,所以需要研究出一些新的植被恢复方法来适应地震灾区这种复杂的立地条件.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复方法是在总结传统的植被恢复方法基础之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植被恢复方法.该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的食品卫生安全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关注.本文通过对灾后食品卫生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完善预案、加强指导、现场速测、宣传培训、构建网络等防止集体性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对策和建议,为特大地震巨灾后的饮食卫生工作提出了决策应对思路.
本文以我国古代“物我同舟,天人共泰”的朴素生态伦理道德观为出发点,从生态伦理内涵的全新角度阐述了当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伦理学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方面的一致性,探讨了生态伦理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介绍了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震源与余震分布特点,认为该地震是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东向运动并与四川盆地相互长期作用的结果,地震主要能量释放在330公里长、52公里宽、20公里深的块体(震源体)内,能量释放时间长达100多秒。地震在震源体内释放的能量极其不均匀,地面运动在震中区也具有强的时间、空间不均匀性。高烈度区沿震源体分布,烈度分布具有明显异常特征,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90%以上位于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从灾害区划看,全国有74%的省会城市以及62%的地级以上城市位于地震烈度Ⅶ度以上危险地区,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发生频繁的沿海及东部地区。近年来每年因自然灾害死亡人口在200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2000亿以上,受灾人口达3-4亿。本文介绍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