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对不同类型微塑料的摄食偏好及代谢特征研究

来源 :NCEC2019第十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塑料大量残留在土壤中会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1],因此对于微塑料在陆生动物体内的分布以及代谢特征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选用蚯蚓作为受试动物,以典型不可降解微塑料——聚碳酸酯(PC)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部分可降解微塑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和羧甲基纤维素(CMC),以及完全可降解微塑料——聚乳酸(PLA)和聚羟基丁酸酯(PHA)为对象,评估蚯蚓对不同类型微塑料的摄食偏好,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微塑料在蚯蚓体内的排泄情况,以便可为评估微塑料土壤污染的生态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我国的污水排放量大,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30%,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成为环境的二次污染源,致使82%的江河湖泊、45%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1]。
近年来纳米零价铁广泛的应用于Cr(Ⅵ)污染水体的治理中,但纳米零价铁材料由于自身固有的特性,易发生团聚、钝化等现象,降低了其反应活性。
为了探究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在增强1,2,4-三氯苯去除中的作用,用1mol/L 的HCl,HF,NaOH,H2O2,HNO3和KMnO4对生物炭进行改性,比较了不同热解温度下的改性生物炭负载铁/钯纳米颗粒对1,2,4-三氯苯的去除效果。
自然环境中常有多种有机污染物共存,了解碳质材料在多溶质体系中的吸附行为对于探究其在真实环境中对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生物可利用性的潜在影响至关重要。
随着抗菌产品日益广泛的应用,含银纳米粒子(NPs)不可避免的会被释放到陆地环境中,导致NPs在环境中积累,并可能在食物网中积累。
生物炭是一种低价高效的吸附剂被广泛应用于土壤改良、固碳减排等行业[1-2]。已有研究发现,有机污染物在生物炭上的吸附-脱附行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3-5],而本实验研究了典型芳香性有机物在700℃制备的W700、S700、Li700、Ce700、Ch700等高温生物炭(BC700)上的脱附行为,研究表明,芳香性有机物在高温生物炭上的脱附不存在明显滞后性,已发现的脱附滞后可能是吸附-脱附行为未达到平衡
非离子有机化合物(HOC)在土壤有机质(SOM)上的非线性吸附行为决定了这些有机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可利用性以及他们的迁移转化行为1.
Magnetite nanoparticles(MNPs)are a promising material for in-situ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However,its application was inhibited by low mobility of MNPs in saturated porous media due to
Microplastics pose a great threat to entire marine ecosystems,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ir impacts on phytoplankton,especially for the harmful dinoflagellates.
老化微塑料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富集过程是影响其长距离迁移和生物累积等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因而在近年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实验研究了等规聚丙烯微塑料在老化过程中表面形态和理化性质变化以及在对水体三氯生吸附过程中离子强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