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前额叶腹内侧(vmPFC)是精神分裂症的关键脑区。本研究拟应用基于磁共振波谱(MRS)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多模态脑影像学技术探讨vmPFC及相关网络在精神分裂症病因学中的意义及作用。
【机 构】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出 处】
: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前额叶腹内侧(vmPFC)是精神分裂症的关键脑区。本研究拟应用基于磁共振波谱(MRS)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多模态脑影像学技术探讨vmPFC及相关网络在精神分裂症病因学中的意义及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目前小脑参与认知调控和情感加工这一观点已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小脑在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研究发现小脑半球以及小脑蚓部的功能连接网络在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等精神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研究发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患者在认知和情感激发任务中出现异常的小脑激活。基于SAD的精神病理机制以及SAD小脑功能连接网络研究的欠缺,本研究旨
目的 通过磁共振扫描的方法探索抑郁障碍患者脑灰质体积的改变情况.探讨抑脑灰质体积的改变在抑郁障碍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组为30例抑郁障碍患者,对照组为30例健康对照,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与研究组抑郁障碍患者相匹配,统计软件对两组的临床基本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所有被试进行全脑的MRI数据采集,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方法(VBM)对脑灰质体
目的 认知功能缺陷是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共有的核心症状群之一,既往研究表明额-顶通路和默认网络(DMN)功能活动失调是两种重性精神疾病认知功能缺陷的主要神经病理机制。然而,既往研究始终没有揭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认知功能缺陷的神经病理机制的一致性证据,这可能与两种重性精神疾病认知功能损害严重程度的不一致有关。本研究通过比较伴与不伴认知功能缺陷的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在执行n-back任务时额-顶
目的 通过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局部自发神经元活动特征.方法 采用3.0T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1 7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17名健康对照组静息状态下全脑的活动情况.使用SPM8、REST软件结合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方法对影像学数据进行分析
目的 针对难治性和治疗敏感的两类精神分裂症患者及相对应的正常对照组,通过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这三类被试组之间胼胝体白质纤维完整性的差异,并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基于影像的DTI各向异性分数与其临床症状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
目的 本实验着眼于边缘型人格障碍与重度抑郁障碍的脑部默认网络激活状态变化,并对病例组(边缘型人格障碍)以及病例对照组(重度抑郁障碍)进行比较,以期初步探究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相同点.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及精神科门诊专家于201 1年12月到2012年4月推荐的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患者为病例组,以重度抑郁障碍(Maj
目的 由于抑郁症缺乏特异的诊断方法,其表现形式又多样化,所以诊断主要取决于临床技能和判断,包括全面收集准确可靠的病史,进行心理生理检查。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抑郁症诊断工具。现阶段临床常用的症状评定量表有3种: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1)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用于评定抑郁程度。目前也有研究者正尝试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方法研究抑郁症。脑象图是基于脑电图的基础原理而研发的一项
目的 因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成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遗传及先天因素更为密切,所以早发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更容易去发现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的机制.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因其优越性被广泛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研究.其中,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是功能磁共振信号在低频段(0.01-0.08 Hz)下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基于低频
目的 探讨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灰质体积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收集45例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9位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与其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磁共振扫描和认知功能的检测.使用三维(3D)结构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原始数据采集.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方法比较两组脑灰质体积的差异.采用霍普斯金词语学习测验-修订版(
目的 各种指南推荐的抗抑郁药换药均需3-4周或更长时间,而有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早期对抗抑郁药物有反应能够有效预测8周抗抑郁疗效,但缺乏疗效预测的客观评价指标。因此本研究试图探讨静息态下治疗早期有反应与无反应者基线水平默认网络功能连接水平的差异性,为进一步预测抗抑郁药物疗效提供客观生物信息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