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来源 :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shi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武汉市1996~2008年的统计数据,分析该市耕地面积变化的时空特征和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在近13年里武汉市耕地总量呈减少趋势,共减少了64.17×10 3hm2,年均减少4.98×10 3hm2;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0.056hm2/人减少到2008年的0.041hm2/人,人地矛盾突出;而在空间特征上,武汉市13各辖区的耕地相对变化率相差较大,主城区的耕地相对变化率明显高于郊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武汉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定量分析中运用SPSS17.0软件对影响武汉市耕地面积变化的12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得出,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是该地区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驱动力,其中经济发展是主导因素.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尝试共同沟这种新兴的地下管线敷设方式,但由于缺乏相关规划设计规范和 法律法规,从而引发了共同沟在我国推广的诸多争议。本文结合规划实践和国内外经验,重点探讨了共同 沟建设经济性、收容管线、建设区位、线路布置以及建设管理模式等问题,提出了树立全寿命周期理念; 燃气管纳入共同沟有优势;共同沟建设因时、因地、因势的"三因"原则;共同沟线路主要应按照离压电力 的规划线位作为基本方向以及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治理经历了复杂和曲折的发展过程,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 济困等经济增长极的区域治理问題,一直受到学者的密切关注。在珠三角,随着《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颁布实施,珠三角逐渐建立起多级政府参与下由区域规划和区域合作相互结合的 区域治理机制。该治理机制对促进珠三角的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新的动力,怛是一些制约区域一体化的制度 障碍并未能通过这个治
降低建筑耗能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潜力很大,建筑低碳化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因此低碳型建筑 的生产与使用尤为迫切,推广绿色低碳建设应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消费以及建筑材料的生产与使用等 环节入手,在建筑物的建设和使用的全部过程中,不断采用合理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减少使用碳基类化石能源 并提高使用能效,实现建筑行业产业升级。本文从监理低碳缘色建筑评估体系、推行住宅建造产业化模式、强 化建筑节能强制
随着城市快速化发展,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如何协调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精明发展与精明保护成为重要议题.绿洲城市生态具有特殊型和脆弱性的特点,保护其城市空间发展和土地利用的生态底线,维护最低生态安全格局尤为重要.目前国内针对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多集中在北京,台州、山东等城市,针对绿洲城市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新疆喀什一市两县为研究对象,结合喀什城市总体规划项目,运用GIS技术,初步探讨绿洲城
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空间载体,在当前中国高速城市化,社区建设如火如荼全面展开建设的背景下,社区的低碳建设是实现低碳城市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传统社区和低碳社区规划建设的比较,提出低碳社区的建设方法策略,并对武汉百步亭社区建设在低碳理念的应用实践进行探讨。
小城镇特有的自然与人工要素、潜在的发展规律与隐藏的历史语言塑造了独特的城镇“个性”、城镇“生活”与城镇“语言”,并共同构筑独特的“小城故事”。本文首先从城镇“个性”、城镇“生活”、城镇“语言”三方面进行小城镇特征分析,与“故事”解读;进而结合长兴县和平镇精致小城镇规划设计,从平面规划角度出发,针对如何通过道路、用地、建筑三个现代规划设计要素的二维平面组合,实现“小城故事”的现代化传承与续写进行深入
自1949年建来,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就一直在以各种形式进行实践,几 十年过来,成少败多。当前,北京旧城保护区的保护与更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保护区自身的历史 遗留问题和自身内部各种锗综复杂的关系都加剧了保护与更新工作的复杂性,导致当前保护区发展面临很 多问题,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探索工作还有待积极推进,在回顾保护区保护与更新的历史的基础上,本文着 重分析归纳了 当前北京旧城保护
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是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阶段、市场机制、相关政策和技术进步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本文以117个能够广泛代表我国城市类型、特征、形态和性质的案例城市为对象,以多元线性回归技术为手段,系统分析了城市所在区域、城市的规模等级、城市的空间形态、城市性质及城市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等对城市建设用地带来的影响。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与上述因素的相关性不强,但人均建设用地与现状人
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面临困境,如何谋求发展突破,是规划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引入城市营销理念的总体规划实践,从城市定位、城乡统筹、人居环境、城市形象、实施策略等方面提出规划对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欠发达地区城市营销型发展策略:以城市顾客为本的发展思路、协同发展的城市战略、城市特色导向的空间布局、培育市场环境的实施对策。
近年来,随着“大都市区”和“全球城市区域”两个概念的相继出现,为我们研究全球化转型背景下大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框架。本文通过大都市区与全球城市区域的概念辨析,以转型期中国大城市发展现实条件和未来融入全球城市网络体系的角度,提出大都市区是未来中国大城市(崛起中的全球城市)融入全球城市体系的重要地域空间基础,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化国际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同时,全球化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