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福田交通综合枢纽换乘中心钢结构零状态找形与施工阶段分析

来源 :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821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自编逆迭代法零状态找寻程序与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接口,进行张弦梁结构零状态找形计算,获取零状态结构模型,用于钢结构加工与现场安装;利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预应力张拉施工阶段分析施工图设计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用以指导后期曲线空间管桁架与双向斜交张弦梁混合结构的张拉施工和类似工程设计.
其他文献
含氟有机高分子材料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材料,具有卓越的耐化学试剂、耐热、电绝缘性、润滑性和不粘性等特性,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固体润滑剂.综合评述了含氟有机不粘性干膜润滑剂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研究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采用爆炸喷涂方法在钛合金表面获得WC/Co硬面层,用钛合金与WC/Co涂层组成摩擦副,进行从室温到500℃的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WC/Co涂层的摩擦磨损行为与配副材料有密切关系,摩擦系数随温度的变化与其氧化产物的摩擦特性有关,WC/Co涂层的磨损失重从室温到500℃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高温条件下WC/Co涂层中的氧化物起到减摩作用,对高温磨损机理产生重要影响.
针对人工关节磨损颗粒导致的骨吸收及骨溶解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假体远期松动问题,基于滚动摩擦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无聚乙烯滚动式人工膝关节的设计.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滚动式人工膝关节,能有效降低关节伸屈运动时的摩擦阻力,减少假体-骨界面间的应力,并使人工关节磨屑的数量和尺寸明显减小,且完全避免了聚乙烯磨粒及其引起的生物毒性反应.该人工关节的开发成功使得有效降低假体远期松动成为可能.
通过紫外激发在氢终止的单晶硅表面制得了十八烯的反应膜,采用接触角测定仪、红外光谱仪、椭圆偏光仪及原子力显微镜等表征了薄膜的结构,并考察了薄膜的摩擦学特性.
采用原位种子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PMMA/SnO复合纳米微粒,并通过透射电镜(TEM)、热分析仪(DTA&TG)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在四球摩擦磨损实验机上对其摩擦学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PMMA/SnO复合纳米微粒用作润滑油的添加剂有良好的抗磨性.
利用自组装技术及氨基与羧基之间的酰胺化反应,成功地在单晶硅表面制备了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和硬脂酸(STA)的自组装双层膜.双层膜表面水接触角约98°,ASP单层膜厚约0.5nm,STA单层膜厚约1.7nm.摩擦、磨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STA-APS双层膜具有优异的摩擦特性,摩擦系数约0.06-0.08,在0.5N的载荷下,其抗磨寿命大小10000次;在1N的载荷下,其抗磨寿命也可达
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 Process,简称S-G法)用在载玻片上制备了AlO陶瓷薄膜,然后利用自组装技术在AlO陶瓷膜上制备了二十酸自组装单层薄膜.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表征了AlO陶瓷膜的组成和结构;利用接触角测定仪对两种薄膜的表面状态和润湿性能进行了比较;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测量薄膜的表面形貌和粗糙度;最后利用DF-PM型动摩擦系数精密测量装置对两种膜的摩擦
纳米颗粒材料在表面工程技术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改善涂覆层的性能.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的纳米修复添加剂技术、纳米电刷镀技术、纳米热喷涂技术和纳米涂料技术等逐渐形成了纳米表面工程的技术体系.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尤其在防腐蚀、耐磨损领域呈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采用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制备的耐磨涂层摩擦学性能优异.采用纳米颗粒改善表面工程技术中的涂层性能属于纳米材料应用领域的初级阶段,纳米表面工程技术的应用尚有待于深入研究
通过摩擦学实验和表面分析研究了两种羧酸衍生物,3-(N-N-二正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基)丙酸及3-(N,N-二正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基)丙二酸的摩擦学性能及作用及机理.实验表明:两种羧酸衍生物均具有优势的承载能力和抗磨性能,并能显著提高水基液的烧结负荷,且3-(N,N-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基)丙二酸的摩擦学性能优于3-(N,N-二正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基)丙酸,其抗磨作用机理是在摩擦表面形成了吸附膜和化
合成了一种油溶性含硫四氮唑衍生物1-苯基-5-辛硫基-四氮唑(PCT),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其摩擦磨损性能.红外光谱、液质联用分析结果证明所合成的产物为目标化合物.所合成的油溶性含硫四氮唑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极压、抗磨和减摩性能.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摩擦过程中,在钢球表面形成了含有硫、氮元素的富氧膜,其中氮元素主要以有机氮形式存在,而硫元素则以化学态FeS、FeSO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