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与生育期遗传研究

来源 :中国农学会水稻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l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两系杂交稻组合主要是以培矮64S为母本配制而成。该不育系株叶型好、配合力高,但生育期偏长,不适合早熟高产组合的选配在晚稻超高产组合的选配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生育期限制。实现两系杂交水稻在超高产和早熟、优质等方面的突破,关键还在于继续培育新的优良不育系,特别是早熟、优质、株叶型好的高配合力光温敏不育系。该文探讨了不同来源的灿型光温敏不育系与不同生态类型常规品种杂交后代育性与生育期的分离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以期为两用新不育系的选育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用BIOLIWTIC转化方法将BAR基因转入水稻愈伤组织或悬浮培养物获得了两个美国长粒稻品种、两个粳稻品种的抗除草剂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获得的抗除草剂性状呈显性遗传,但BAR基因在不同品种和不同批次试验中获得的转基因植株中的遗传行为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差异较大。GUS基因瞬时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品种、悬浮系年龄和悬浮培养基都对转化效率有影响。
本研究考察了嵌合基因P-IPT这一自我调控延缓叶片衰老系统在烟草在水稻中的表现。结果表明,转基因烟草植株与野生型对照的总叶片数基本相当,但转基因植株的绿叶数多7片,下部叶片与对照的同龄叶相比,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效率;转基因烟草的总花朵数、籽粒产量和单株生物学产量分别比对照高出60.8℅、20.96℅和42.40℅,但转基因植株的部分花朵败育,其可育花朵数仅比对照高16.32℅;对于P-IP
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1S是与长光高温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特性相反的新种质。通过对双亲及F的育性变化和F的单株育性分离分析得到:(1)低温是影响双亲育性稳定性的重要生态因子;(2)F的花粉育性恢复受核基因控制。根据F的育性表现,可将双亲的关系分成恢复、恢复~部分恢复、部分恢复~不恢复、不恢复等4种类型;(3)F的育性稳定性表现与父本品种对温度敏感程度的关系密切;(4)F的育性稳定性表现可能是由可遗传因子
以利用粳爪(或光)交等亚亚种杂种优势为出发点,探讨长江中下游和沿淮生态区一季中粳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的选育方法。确定以提高千粒重为突破口,选育产量结构为277.5万穗/hm×200粒/穗×80℅结实率×28g千粒重的组合。利用光壳稻和爪哇稻,育成理论产量超过14.0t/hm的HP121S/ZY8286、N422S/HP121、N422S/ZY8178等一系列符合目标的超高产杂交中粳组合,并有效地解决
以国家品种资源库编目入库的云南地方稻种资源6121份为材料,以31个分类、形态及产量性状为基本数据研究了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核心种质取样方案。取样方案包括分组原则、组内取样比例的确定和组内取样方法,分组原则为按丁颖分类体系、程王分类体系、云南稻作生态区、行政地区和单一性状分组及不分组的大随机;组内取样比例的确定有平方根法、对数法、遗传多样性法和简单比例法;组内取样采用随机法和聚类法。结果表明:以两种
中国长江中下游、云贵高原、华南地区及东南亚的一些地区,秋季的低温常常对晚稻品种及灿粳杂交稻的正常抽穗、扬和结实造成极大的威胁。会产生障碍型冷害,致使空秕率提高,产量降低。因此,科学地确定耐低温鉴定的实用性指标,无论对于避免障碍型冷害对水稻产量造成的损失,保证水稻新组合的大面积安全生产,还是提高选育耐冷性品种的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禾谷类作物种子胚乳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7个特种稻品种及其双列正反杂交F和F种子的Fe、Zn、Mn、P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4种矿质元素含量同时受制于种子直接遗传效应、母体效应和细胞作用影响,其中,Fe、Zn、Mn含量的种子直接效应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效应的作用更大,且种子效应中以直接加性效应占主导;P含量则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母体加性和显性效应共同作用。Fe、Zn、Mn含量的种子直接遗传
本实验选择空间环境诱发的能恢复灿稻雄性不育系育性的粳稻突变体为测验种与典型灿稻的粳稻杂交F为实验材料,考查亲本,杂种F、单株花粉育性及小穗育性,发现该突变体与灿稻杂交F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均正常,突变体与粳稻杂交F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为半不育。由此推测诱变亲本的杂种不育基因类型产生了突变。即至少是负责杂种不育主效亲和基因S诱变成S。此结果不仅丰富了杂种不育基因的诱变理论,而且为灿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提
该文报道了一自然发生的三倍体水稻(Oryza sativa L.)材料(SAR-3)与二倍体(生47)杂交,在F代获得了一个稳定群体。从群体形态表现、农艺性状分析和微卫星标记三个方面的研究表明:该杂交F群体确系两个亲本的杂交后代,在杂交后有重组发生并迅速纯合,因而在形态上和遗传上呈现稳定性。对水稻中出现的这种早代稳定现象的利用途径和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
该文对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不育材料的育性是由两对显性基因Ms和Rf互作控制的。其中,Ms是显性不育基因,Rf是显性上位基因。当两者共同存在时,显性上位基因能够抑制显性不育基因的表达,从而使不育表现可育。其不育群体的遗传组成为:Msmsrfrf+msmsrfrf或MsMsrfrf+MsMsRfRf,恢复系基因型 为msmsRfRf。该文进行区别显性核不育恢复性遗传的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