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造影与盘内阻滞术预测伴终板变化盘源性腰痛术后疗效的回顾性研究

来源 :第四届中国国际腰椎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首都骨科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ppat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设计]:回顾性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研究目的]:采用术前的椎间盘造影和盘内介入阻滞术,来分析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伴终板Modic改变的慢性退行性盘源性腰痛患者的术后疗效差异,评判术前的椎间盘造影和盘内介入阻滞术,哪一项更能作为术后较佳疗效的预测因子.[研究背景]:尽管仍存在一些争论,椎间盘造影术仍是盘源性腰痛的主要诊断方法,而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在核磁共振图像上的终板Modic变化与慢性盘源性腰痛的相关性相当高(尤其是Modic Ⅰ型变化者).椎间盘内阻滞术既是一项暂时性缓介盘源性腰痛的有效介入方法,同时少量的研究表明,相比较椎间盘造影术,椎间盘内阻滞术具有更好的预测前路椎间融合术后疗效的潜在价值.然而,采用临床最常用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来治疗同时伴有终板Modic变化的慢性盘源性腰痛患者,仍不明了是椎间盘造影术还是椎间盘内阻滞术具有更好的术后疗效预测价值.[研究方法]:将经椎间盘造影术后证实有单节段的退行性慢性盘源性腰痛患者按核磁共振图像上的终板Modic变化分为以Modic Ⅰ型变化为主者(包括Modic Ⅰ型及以Modic Ⅰ型为主的混和Ⅰ/Ⅱ型)和以Modic Ⅱ型变化为主者(包括Modic Ⅱ型及以Modic Ⅱ型为主的混和Ⅱ/Ⅰ型)二种情况,二周后对上述部分病人进行责任椎间盘内阻滞术.择期对上述病人进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所有的病人共分为以下各组:(一)A组(椎间盘造影术阳性组),进一步分为:A1组(以Modic Ⅰ型变化为主者)和A2组(以Modic Ⅱ型变化为主者).(二)B组(椎间盘造影术+责任椎间盘内阻滞术阳性组),进一步分为:B1组(以Modic Ⅰ型变化为主者)和B2组(以Modic Ⅱ型变化为主者).椎间盘造影和盘内阻滞术的注射容量均控制在3ml之内,成分分别为欧乃派克和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法(VAS 10分法)和Oswestry伤残指数(2.0版)(ODI)进行疼痛和功能评分,使用t检验比较各组在术前和术后12个月时的疗效差异.
其他文献
Diabetes mellitus and light can cause lesions of the retina, inducing retinal outer nuclear layer impairment.Liraglutide (LD) is a new type of hypoglycemic drug.
目的 对于晚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伴假关节形成的患者,如果伴发疼痛、矢状面畸形和或神经功能损害等表现,需行手术治疗.但是对于伴假关节形成的有症状的AS患者来说,最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经假关节行椎弓根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前路融合术对于伴假关节形成的AS后凸畸
目的:比较徒手克氏针加叩击法和电钻驱动法在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57例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脊柱侧凸患者术后行CT扫描。根据置钉方式分克氏针法置钉组和电钻驱动法置钉组。记录螺钉穿透骨壁的位置数目和距离。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置钉精确性及凸侧与凹侧置钉精确性的差异。
目的:探讨严重脊柱畸形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内固定棒断裂的原因及处理策略的选择.方法:对2003年06月至2011年06月进行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内固定棒断裂且临床资料完整的7例脊柱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例,女3例.初次手术时年龄15-38岁,平均24.4岁.术前侧凸Cobb角17~81°,平均52.2°;后凸Cobb角60~113°,平均81°;冠状面上C7铅垂线距骶骨中线距离为0
目的:比较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adolescent lumbar disk herniation,ALDH)患者与性别、年龄匹配正常青少年的矢状面脊柱-骨盆形态,探讨ALDH发生的潜在影像学风险因素。方法:2004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23例。包括男14例,女9例;年龄12-18岁。年龄及性别匹配正常青少年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4例,女16例
目的:收集国内外已发表的关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疗效比较的文献,对TLIF与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Ovid
会议
目的:探讨经病椎间手术治疗跳跃型多椎体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月手术治疗的跳跃型多椎体脊柱结核患者29例,发生在胸椎3例,胸腰段4例,腰椎3例,胸椎及腰椎均累及者19例.病灶位于2处者24例、3处者5例;29例共发生病变63处,平均每例2.2处.病变累及4个椎体13例、5个椎体6例、6个椎体6例、7个椎体4例;29例共累及146个椎体,平均每处累及2.3个椎体.病变相
目的:探讨在Quadrant可扩张通道管下行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2月以来收治腰椎管狭窄症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42-73岁,平均50岁,均采用在Quadrant可扩张通道管下行椎管及神经根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术,对非症状侧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并观察临床效果。
背景:在腰骶椎结核的手术治疗中,脊柱结核后路稳定性重建手术中,常规方法是实行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或/和融合.这种方法牺牲了一个以上正常运动单元,限制了脊柱正常运动功能,并导致了相邻节段小关节的退变.如何减少融合、固定节段,最大限度地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是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的:本研究通过单节段融合固定与短节段融合固定方法的对比研究探讨病椎间单节段融合、固定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方法、
目的:评价选择性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10年9月,本科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42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评分。记录实施内固定治疗患者术前、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的侧凸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