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三种提取物对寒证大鼠脑内神经递质及cAMP、cGMP的影响

来源 :2009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bil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观察丁香的三种提取物(挥发油、水提液、去挥发油水提液)对寒证大鼠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及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的影响,探讨丁香三种提取物与温热药性的相关性,以及入煎剂的科学性。 方法:设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Ⅰ组、模型对照Ⅱ组、阳性对照组、丁香三种提取物高、低剂量组,用寒凉药复制大鼠寒证模型,酶联法测定5-HT的含量;荧光光度法测定NE、DA的含量;放免法测定cAMP、cGMP的含量。 结果: 丁香水提液高剂量、挥发油高、低剂量、去挥发油水提液高剂量组均能增加寒证大鼠NE的含量(P<0.05或P<0.01)。丁香水提液与挥发油高、低剂量组,去挥发油水提液高剂量组均能增加DA的含量(P<0.05或P<0.01),减少5-HT的含量(P<0.05或P<0.01);并能增加cAMP的含量(P<0.05或P<0.01),升高cAMP/cGMP比值(P<0.05或P<0.01),但对cGMP没有显著影响。 结论:丁香不同提取物能促进寒证大鼠脑内NE、DA的合成,抑制5-HT的释放,通过促进大脑皮层中cAMP的合成,调节大脑皮层中cAMP和cGMP的平衡;丁香挥发油与其温热药性存在相关性,而水提液、去挥发油水提液部分也存在与温热药性相关的活性成分,以煎剂入药具有科学性。
其他文献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并结合核磁共振和紫外光谱技术对复合酶提取的罗布麻叶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复合酶可显著提高罗布麻叶的提取效率,提取物中白麻苷、芦丁、金丝桃苷、广寄生苷、乙酰化异槲皮素、乙酰化金丝桃苷、山奈酚-3-0-葡萄糖苷、山奈酚-3-0-半乳糖苷、槲皮素、山奈酚和贯叶金丝桃素含量明显增多,并得到了常规提取方法中不能得到的槲皮素-3-0-β-D-葡萄糖醛酸、广寄生甘、I 3
近年来中药材及中成药复方制剂的研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高效的提取新技术、新方法。提取方法有超声提取法,微波萃取法,半仿生提取法,荷电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酶法及其联用提取技术等。
目的:建立丹参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结果:丹参注射液注射液经30倍稀释后,用灵敏度为0.25EU/mL的鲎试剂检测细菌内毒索无干扰因素的影响。结论:丹参注射液可应用尝试剂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春秋时代著名的道家哲学创始者,所著《道德经》五千言对后世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对养生学的发展起到了尤其突出的作用。本文就老子道德观在完善体质上的现代意义进行了介绍。
本文简要论述了体质的概念、分类及体质与发病、体质与证候的关系,初步探讨了体质学说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思路,主要目的在于说明中医体质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临证首辨体质是正确辨证的重要前提,而按体质论治则是辨证论治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有力保证。
本文分析了《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药材及饮片临床标准在性味与归经方面主要存在着:①性味、归经均阙如;②有性味,但归经阙如;③有性味但不完善,且归经阙如;④有性味、归经,但均不完善;⑤有性味、归经,但归经不完善;⑥有性味、归经,但性味不完善;⑦性味与归经表述格式不统一等方面不规范的表现,并结合具体药材在性味与归经方面不规范实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修订建议,以供规范《中国药典》药材及饮片临床标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探析了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对策与措施,为有效干预中药不良反应和安全使用中药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目的:探讨葫芦茶对小鼠的的急性毒性及致畸作用,为临床安全使用葫芦茶提供参考。方法:孕鼠随机分为5组,按3个剂量灌胃给予葫芦茶水煎液,并设阴性及阳性对照组,阳性组给予环磷酰胺0.02g/10g。在妊娠的第18d,颈椎脱臼处死,计数胚胎着床数、活胎数、死胎数和吸收胎数。观察胎仔外观、称量其体重后,将每窝1/2的活胎仔用试剂固定、软化、染色、透明后检查骨骼发育情况,另1/2活胎仔检查内脏发育情况。结果:
目的:了解在本院运用的中药制剂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集到的中药制剂致121例ADR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引起ADR的中药制剂涉及37个品种。121例ADR中,41-80a发生率最高,占78.51%;以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起的ADR最常见(占66.12%);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绝大多数ADR转归良好。结论:中药制剂发生AD
目的: 通过调查文献对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中药注射剂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关注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安全。方法: 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道进行分析整理。结果: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过敏反应和皮肤反应。主要原因在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缺乏,产品参差不齐,医生用药不当等。结论: 有必要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并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密切监测其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