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发芽期耐高温种质资源的筛选

来源 :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ling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筛选莴苣芽期耐高温的材料,探索芽期的耐高温筛选的温度.莴苣材料共304份,其中有274份引自美国农业部西部引种站,来源于34个国家.194份材料的种皮是白色的,110份材料的种皮是黑色的.百粒种子质量最大的材料为S14K0333(0.183 g),最小的为S15K050(0.066g),平均值为0.118g.其余30份资源为商业栽培种.每份材料取100粒种子,分别置于21、28和35 ℃的恒温箱中,暗培养40 h,进行发芽试验,3次重复.测发芽率;计算相对发芽率;对百粒质量和种皮颜色进行记录.在21 ℃下304份莴苣资源的平均发芽率为87.72%;但是在28、35 ℃下降至42.84%和1.01%,即莴苣种子的萌发对高温较为敏感.5份材料在35 ℃下表现出了较高的发芽率(> 10%),其中S15K106在35 ℃下表现出了最高的发芽率(39.67%),它在28 ℃下的发芽率是74.66%,在21 ℃时发芽率是76.00%,35 ℃下相对发芽率为52.1%.有16份材料在28℃下有>90%的高发芽率,其中材料S15K091最高(98.33%).由于35 ℃下大多数莴苣资源不发芽,因此28 ℃为筛选莴苣芽期耐高温的理想温度.高温胁迫下,从美国引进材料的平均相对发芽率(47.85%)要低于商业种材料(62.03%);但是,有26份材料的平均发芽率比商业种S15K0154在28 ℃(90.61%)的更高,因此,人工选择可以有效提高莴苣在高温下的发芽率.另外,S15K0123在28 ℃下的相对发芽率为107%,表明28 ℃的热胁迫对其发芽没有影响;S15K0106在35 ℃时的相对萌发率为52.20%,表明它在芽期耐热莴苣育种中具有巨大利用潜能.黑色和白色种皮的材料的发芽率在28 ℃(46.43%和51.12%;P=0.243)或者35 ℃(1.16%和1.23%;P = 0.759)高温胁迫下没有相关性.此外,百粒种子质量和种子颜色、种子来源均不相关.在28 ℃(r2=-0.397,P<0.01)和35 ℃(r2=0,P= 0.99)之下相对发芽率和百粒质量呈负相关,并且随着温度升高相关系数逐步减小,因此莴苣种子的质量是预测28 ℃下种子发芽率的重要信号.莴苣起源于地中海地区,尽管结果显示高温下莴苣种子的萌发和来源区域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是来自于越南、以色列、肯尼亚和老挝的材料在28 ℃下有更高的平均相对发芽率.为今后更多芽期耐热的材料引种提供了指南.目前已经鉴定出芽期耐热的材料,为今后莴苣芽期耐高温育种和研究提供了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T-2毒素对大鼠腺垂体瘤GH3细胞线粒体的毒性,包括对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影响以及细胞对该毒素的保护性机制。[方法]本研究调查了 T-2毒素在GH3细胞中诱导氧化应激、DNA损伤、细胞凋亡、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超显微结构、线粒体电子传递链核心亚基的表达以及细胞自噬/线粒体自噬的情况。[结果]T-2毒素显著增加细胞内的活性氧和DNA损伤标志物8-OHdG的水平,并诱导细胞凋亡。
[目的]本实验通过黄芩苷预处理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和A549细胞模型,观察黄芩苷对ALI及相关肺部损伤性疾病的作用。[方法]在体外实验中,采用LPS刺激A549细胞,观测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a)、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释放量和mRNA表达情况,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NF-κB、MAPK和TLR4信号通路的活性,
[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吡唑致大鼠肝损伤的情况并探讨其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方法]实验选用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及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分别皮下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50.00 mg·kg1、125.00 mg·kg-1、200.00 mg·kg-1剂量的吡唑,注射后24 h处死大鼠,检测大鼠血浆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以及肝组织匀
叶球颜色是甘蓝重要的农艺性状.与普通甘蓝相比,结球甘蓝蜡质缺失突变体叶面油绿且有光泽,具有良好的商品性.深入挖掘蜡质缺失基因,对丰富甘蓝种质资源和甘蓝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遗传分析,明确甘蓝蜡质缺失突变体GW-Y的遗传规律,并对蜡质缺失基因GY-2进行初步定位,为深入研究蜡质缺失基因奠定基础.GW-Y是本课题组高代自交系GW的蜡质缺失突变体,叶色亮绿,表面蜡质缺失.本课题组自有的芥蓝DH系有
甘蓝类蔬菜(Brassica oleraceaL.)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包括羽衣甘蓝、青花菜、花椰菜、芥蓝、结球甘蓝、抱子甘蓝、苤蓝等7个栽培变种.甘蓝类蔬菜各变种之间的形态变异非常丰富,但是各变种的起源与进化尚不清楚.根据记载,芥蓝起源于中国,虽然前人利用形态特征、核DNA标记聚类对芥蓝的起源进行研究,但证据不够充分.叶绿体基因组为母性遗传,相对于核基因组其保守性较高,常被用来进行植物的系统进化
甘蓝的自交不亲和性主要是由柱头识别自花花粉后经复杂的信号传导过程最终使花粉萌发及花粉管伸长受阻导致,有多种细胞间的信号系统参与调控.本研究对甘蓝类钙调素蛋白基因CML6进行了克隆与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响应甘蓝自花授粉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对甘蓝自交不亲和性的深入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通过挖掘0~60 min自花和异花授粉的甘蓝柱头转录组数据,筛选到一个受自花授粉诱导上调表达的基因,用在线软
BoPG是甘蓝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蛋白基因家族成员,该家族在白菜中广泛参与花粉发育和受精过程.通过对不同授粉处理的甘蓝柱头内和不同组织中BoPG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甘蓝自交不亲和信号传导途径增添新内容.取高度自交不亲和甘蓝A4 未授粉柱头、自花和异花授粉15、30和60min柱头进行转录组数据分析,获得一个在自花授粉0~60 min 一直上调表达,而在异花授粉0~60 min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的
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inn.var.capitata DC),简称甘蓝,属于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Brassica)的两年生草本植物,世界各地均有栽培.DHHC(Asp-His-His-Cys)是富含半胱氨酸高度保守的锌指结构域,属于类C2H2型锌指,是一种具有"指状"结构的调控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通过生物信息学
芸薹属植物甘蓝的自交不亲和性是由花粉决定因子与柱头决定因子共同控制,柱头接受来自花粉的信号后调控下游的信号传递.研究甘蓝自交不亲和柱头响应基因BoStZ的功能,可以了解授粉后下游信号通路中柱头表达基因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中以高自交不亲和系甘蓝A4为材料,取花期自花授粉15 min、30min、1h后的柱头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BoStZ基因表达量在自花授粉后出现下调,在30 min
根据菠菜品种比较试验的数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金富(中国台湾),永乐(丹麦),黄菠(山东),墨丽、无敌、春夏(先正达种苗公司),小叶菠菜(云南),黄叶1号(中国台湾),急先锋(日本),超越(丹麦)等10个菠菜品种进行了株高、开展度、叶片长、叶宽、叶片厚、叶柄长、叶柄质量、有效叶数、单株质量、小区产量等10个主要性状指标的综合分析与评价。按灰色系统理论要求,设参考数列X0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