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中期(ARCO0~Ⅱ期)股骨头坏死的DSA血管造影评分系统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yy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股骨头血供受损或中断是导致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改善和重建股骨头血液循环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关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血管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晰的了解股骨头动脉血液供应,还可以通过造影剂在股骨头内滞留时间了解股骨头静脉回流情况,从而总体判断股骨头总体血运状况。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X线检查(尤其是数字化X线摄影)在软骨发育不全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方法:通过分析15例软骨发育不全病人家族史,临床表现以及X线表现。 结果:软骨发育不全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又称软骨发育不全性侏儒症,是全身对称性软骨发育障碍。出生后即有对称性四肢短缩,躯干相对正常患儿随年龄增长头颅可增大前额突出,鼻梁塌陷,胸腰段脊柱后突。步态摇摆。患儿生殖器官及智力正
目的:探讨X线及螺旋CT在小儿DDH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的50例小儿DDH的X线及16排螺旋CT表现,其中32例行X线检查,18例行16排螺旋CT扫描并与临床手术对照. 结果:DDH患儿X线发现髋臼窝变浅,发育不规则,边缘毛糙,股骨头发育较对侧小,常出现骨骺缺血坏死.髋臼角明显增大(正常值30°-12°),股骨头骨化中心出现前测得内侧关节间隙(泪滴距)明显增大(大于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肾实质少见乏血供肿瘤方面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少见的肾实质乏血供肿瘤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资料,分析其CT表现,并结合临床病理及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18例均为单侧发病,男11例,女7例,其中乳头状肾癌5例,不典型肾透明细胞癌4例,乏脂肪错构瘤4例,后肾腺瘤2例,肾素瘤1例,肾淋巴瘤2例.乳头状肾癌CT均表现为肾实质肿块,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密度均匀
[目的]分析不同原因引起的多节段非相邻型脊柱骨折的伤情特点,以提高脊柱骨折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总结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58例多节段非相邻型脊柱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48例,女10例,年龄16—65岁,平均38.4岁,并进行致伤机制及伤情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微创治疗不稳定骨盆前、后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微创治疗的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为23~56岁,平均36.7岁;骨折根据Tile分型:C1.2型3例,C1.3型2例,C2型1例.骨盆前环骨折均采用INFIX技术固定,骨盆后环骨折均采用可调式微创骨盆后环接骨板固定.
目的:桡骨远端是骨巨细胞瘤的好发部位,本研究的目的 旨在揭示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发病特点、复发率及影响因素,初步评估地诺单抗保留桡骨远端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四肢骨肿瘤的广泛切除后,长段骨关节缺损的修复方法 及其疗效。方法 本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15~41岁。病理类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3例,Ewings肉瘤1例、普通型骨肉瘤5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多次术后复发1例,软骨肉瘤1例。其中桡骨远段4、肱骨3例、股骨3例、胫骨4例、骨盆Ⅰ区1例。
目的 评估3D打印导板辅助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我院用3D打印导板辅助治疗5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按照Matta评分标准进行影像学评估,按照Majeed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估。
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是骨科常见的膝关节疾病,长期的关节疼痛、畸形、活动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材料、新假体的不断改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膝关节疾病的关节重建手术之一,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临床中髌骨骨折张力带克氏针退钉的诱因;方法:选取髌骨横形骨折32例,分为2组,每组16例,其中1组克氏针折弯在上极,另外1组则在下极折弯,通过术后拍片随访,观察克氏针的退钉情况;结果:采取上极折弯的克氏针出现退钉的达10例,下极折弯的则无1例出现;结论:髌骨骨折经张力带固定是一种经典手术方式,其中克氏针在上极折弯容易出现退钉,钢丝或钛缆出现松动,建议克氏针下极折弯,更加符合髌骨骨折术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