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短期气候预测集成方法及集成预测试验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zhewei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影响短期气候变化的因子很多,加上它们之间的非线性作用,物理过程非常复杂,人们对短期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尚不很清楚。在预报效果都不太稳定的众多因子中,不同年份不同因子起的作用不同,起主导作用的因子也不相同,在物理机制尚不清楚的情况下,还难以抓住当年起决定性的因子的预报意见。为了克服预报员的主观性,做到客观定量,并提高预报效果,短期气候预测的最后综合集成、决策要遵循科学依据使用客观方法来进行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利用权重分布、相对权重线性回归以及优势概率集成预测方法,利用10个降水预测序列建立的四个场面资料(500 hPa格点场、100 hPa格点场、海平面气压场和海温场)预测模式来进行集成预测试验,从而在统一的水平线上考察其集成预测能力的优劣。根据上述集成预测实验,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权重分布和相对权重线性回归集成法能充分利用各方法中能力强的方法的预测信息,从而使预报的最后综合克服主观性,做到客观定量。实验表明,4 种场面资料的预测准确率经权重分布和相对权重线性回归集成法进行集成后,预测准确率都有明显的提高,这表明这两种方法在做到客观定量的同时,具有较强的集成能力,而且效果相对稳定,可行性强,可用于实际业务预报;2)、权重分布集成法和相对权重线性回归集成法,较为优越的地方在于都是以每种方法历史预测效果的好坏作为依据进行最后预测的综合集成,因此较为科学,所以将来如果再研制新的集成方法时,依据每种方法历史预测效果的好坏进行集成是其中应着重考虑的因素;3)、优势概率集成方法集成效果不稳定,这在按国家局评分标准进行评定时十分明显,基本达不到各种预测方法各自预测模式预测准确率的平均水平,只能参考使用。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2010 年9 月2 日-3 日淮北地区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模拟,研究直接同化雷达资料对定量降水预报的影响以及雷达资料同化业务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表明:1)本次降水是在副高外围充足的水汽和能量条件下,配合高层冷空气南渗,在台风地面倒槽和中低层切变共同作用下的一次典型暴雨过程。2)本文应用WRFV32 模式,采用三重嵌套,区域中心为(32.5N,117.5E),外层格距为30km
通过对1960 年以来山东半岛发生的5 个涝灾和5 个旱灾年份前一年6 月和12 月亚太地区极圈、中纬度、西北太平洋三个选定区域进行500hPa 位势高度统计,利用NCEP 资料(2.5×2.5)对5 个旱灾和5 个涝灾年份6 月和12 月亚太地区1000hPa 位势高度场进行分析刻画,发现了能够导致翌年山东半岛旱涝灾害的2 个因子:1、当年6 月份500hPa 西北太平洋C 区(47991 站附
EOF 迭代方案的主要原理是:设前N 年的预报对象距平场的矩阵为 Y1/M2×N,对应的预报因子距平场矩阵为X1/M1×N,而要预报的第N+1 年的预报对象矩阵为Y2/M2×1,其对应的预报因子矩阵为X2/M1×1。其中M1 为因子数,M2 为预报站点数。当范数∣∣^Y(n)2-^Y(n-1)2 ∣∣ <ε时(6),^Y(n) 2 即为所需预报的第N+1 年的预报量距平场矩阵。文献(6)及我们做的
东亚夏季风的异常直接导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异常,而长江流域是夏季大范围旱涝灾害发生频繁且严重的地区。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因子有很多,且气候本身是变化的,降水与因子之间的关系一般是非平稳的,需要考虑因子影响的年代际背景。本文利用1951-2006 年美国NOAA 海温资料、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和青藏高原雪深等资料,根据前期海-陆-气因子对夏季长江流域降水的影响, 从外源强迫和大气环流等多方面
利用NCAR CAM3 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数值试验,研究了冬季黑潮延伸体海温异常增暖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黑潮延伸体海温异常增暖将导致东亚夏季风增强北推。表征夏季风强度的EASMI 和 LSTDI 在夏季风爆发后都呈现了明显的增强趋势,且LSTDI 对海温异常增暖的响应更为敏感。华北、南海和菲律宾以东的低空西南季风显著增强,副热带西风急流轴以北(南)西风加强(减弱)。日本群岛及周边海域和
本文利用1979—2007 年夏季5—10 月逐日平均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和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应用有限区域波数-频率谱和滞后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亚洲到西太平洋(AWP)区域夏季对流季节内振荡(ISO)的传播特征以及热带天气尺度波动与ISO 的联系,结果表明:(1)夏季AWP 区域的对流ISO 存在东西传播的特征,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在整个AWP 区域,以沿赤道东传且周期约30—60d 的扰
用NCEP 再分析逐日北半球850hPa、500hPa 高度场格点资料筛选逐日影响黑龙江省区域的低压(槽)系统。运用9 点、25 点中心极小值计算方法找到低压中心,获得低压中心位置及强度,然后从低压中心出发沿着槽线走向确定槽深度及槽前进方向密度。低压位置、强度,槽位置、强度等指标确立后,通过试验得到的指数化转换公式,即成为具有预报指示意义的低值系统指数。此项研究共设立了5 个指数,通过对获得的各种
本文利用NCEP/NCAR 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诊断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年份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以及造成这种环流背景的可能原因。主要得到以下结论:在中高纬地区,多雨和少雨年在200hPa 沿西风急流的定常Rossby 波列结构有明显的不同。在多雨年,波源位于西欧和中亚,而波汇位于里海和我国淮河流域地区,北太平洋也是明显的波源区,而在少雨年,西欧的波源地区的波活动明显减弱,同时中
研究表明,GCM能很好地模拟出大尺度环流特征,但是由于空间分辨率较低,很难对区域气候情景做详细的预测。降尺度方法是将大尺度的气候信息转化为区域尺度的地面气候变化信息(如气温,降水),从而弥补了GCM对区域气候变化预测的局限。因此采用降尺度的方法来提高区域气候事件模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典型相关分析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用于研究两个场或两组变量间相关性的统计降尺度方法,能够提取出反映两个场不同的主要相关
黑龙江省位于西风带的中北部、东亚季风区的最北端,紧邻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的东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平均5 天就有一次低值系统活动,每一次低值系统活动对黑龙江省的平均控制时长为2-3 天。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本文通过对1954~2009 年56 年的夏季NCEP 再分析资料及全省81 站逐日降水量的分析,先将入境低值系统从来源上分为九类,即西、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和多槽合并。然后对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