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阴阳属性之不对称性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药文献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sc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阴阳五行作为中国古代朴素的辨证法思想运用于中医学,并成为中医药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论理工具.阴阳的概念则更是与中医的多种辨证系统密切结合,如八纲辨证之阴阳(上海颜德馨教授以阴阳为总纲,纳气血辨证为新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之三阴三阳、脏腑辨证之阴阳虚实等.而脏腑、藏象是中医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的基础,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无不围绕脏腑、藏象学说为轴心而发展,因此,谈中医离不开脏腑阴阳,谈辨证论治离不开脏腑阴阳,谈中药运用同样离不开脏腑阴阳.本文探讨,一、脏腑各分阴阳的普遍性,二、五脏阴阳属性的不对称性,三、五脏阴阳属性的不对称对用药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内经》对情志及情志病变的观察与归纳.文章指出,《内经》对情志生理、病理现象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直接观察基础之上,并总结出一些基本的理论.由特殊事例推导出了一般规律,反映出鲜明的归纳法的特点.
本文采用活血化瘀法为主,辩证治疗中风4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文章对临床资料、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治疗体会.
本文对《伤寒论》的八卦图模式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中医的发展,实际上是医易相通的发展,形成了以为传统模式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六经辨证中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阙阴来说理,可见、的思维基础和是一脉相承的.
(下简称),系河北威县张广荣(字偓南,1867-1919年.按:民国18年崔正春修、尚希宾纂作"广荣".1998年马继兴等著作"光荣"不确.)先生在1918年购得藏经洞之卷子书.张氏获书后,世代家传珍藏,毁没于1966年6月文革浩劫.笔者之先师张大昌(字唯静,1926-1996年)系张偓南之嫡孙,少年时即咏读此卷,背诵纯熟,19世纪40年代初始行医,致意此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使用50余载,疗效卓著,
天津位于渤海之滨,地处九河要津,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地区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历代都出现过卓有成就的文化名人及其独具特色的文化精品,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据有关历史记载,距今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在此生息繁衍.近些年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在秦汉以前既有先民在此地生活.天津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沿海城市,独特的地缘性使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都能生存和发展,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广泛的包容性、多元的
目前的中医基础学科群架构,是在近代科学思想与西方医学教育模式下对中医药学进行规范的结果.近年来,中医药界的学者纷纷对近代以降的中医药研究方法进行反思,强调重新审视传统研究方法的意义和作用.回顾近一个世纪中医药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医基础学科群理论体系建立与规范的过程中文献研究方法的作用,对于正确认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十分必要.本文讨论当代中医基础学科群架构"近代模式" 的局限性与文献
中医古籍作为中医药学术传承和发展的知识载体,不仅是前人长期经验总结与理论思维的记录,也是后世获取知识、发展创新的源泉所在.因此,历代名医大家无不重视对古籍的研读与利用.爱书画者求真迹,研古籍者重原貌.然而古籍历经千百年得以流传至今,多已非其成书时之旧貌,其中含有后人为其增补添加或误入的内容,结构层次具有多样性.认识和了解古籍内容的不同来源和层次结构特点,对于我们今天阅读和利用古籍,进行学术研究,均
(简称)研究文献是国家中医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有关当代中医药文献资源的分类调查工作尚未全面开展,这直接影响了对中医药研究现状的全面评估.为了获得当代研究文献的基本情况,笔者对近5年来各省、直辖市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
是一部外科专著(据1983年10月山西人民出版社何高民校考本加以讨论),此书是何高民先生1962年从河南沁阳"宁拙堂"藏书中检出的,序后尚有"河南怀庆济源庙道张士学秘藏"13字.据何高民先生考证一书的作者系山西傅青主,笔者将此书与陈士铎述传之(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8月柳长华主编进行讨论)一书初步对比后发现,二者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了进一步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笔者从文献和统计角度对此问题进
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所以在篇目卷次等方面必定存在着不够系统、不够紧凑等诸多问题,而唐·王冰编次,为后人习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自王冰次注本问世后,历代诸家对其褒贬不一.褒扬者如宋·林亿,其在新校正云:"王氏之功于多矣."贬低者如清代医家张琦在其中指斥曰:"率意移之过矣."本文研究由今本《素问》编次看王冰对古籍整理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