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酸性火成岩省是相对于基性火成岩省提出的,它们可以形成于大陆裂谷作用、地幔柱及弧后仲展等多种背景下。酸性火成岩省的研究对地球动力学过程、环境变化和相关矿床成因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目前,世界上报导的酸性火成岩省还不到10个,有必要对新发现的酸性火成岩省进行深入的研究。阿拉善地块分布有大量的二叠世花岗岩,构成了阿拉善酸性火成岩省。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其存在~280Ma的岩浆作用峰期,并认为可能是与~280M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州 510640;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49
【出 处】
: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酸性火成岩省是相对于基性火成岩省提出的,它们可以形成于大陆裂谷作用、地幔柱及弧后仲展等多种背景下。酸性火成岩省的研究对地球动力学过程、环境变化和相关矿床成因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目前,世界上报导的酸性火成岩省还不到10个,有必要对新发现的酸性火成岩省进行深入的研究。阿拉善地块分布有大量的二叠世花岗岩,构成了阿拉善酸性火成岩省。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其存在~280Ma的岩浆作用峰期,并认为可能是与~280Ma的塔里木地幔柱活动有关。对阿拉善地块红古尔玉林-庆格勒图地区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的SIMS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这些侵入岩主要形成于~270Ma,构成了阿拉善酸性火成岩省的另一次岩浆作用峰期。锆石Hf-O同位、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表明,它们主要形成于壳慢岩浆混合作用。在研究中还发现了出露面积少但分布广泛的270-260Ma的基性岩,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表明其主要来源于岩石圈地幔。综合前期研究中发现的280-270Ma的基性岩,表明阿拉善地块在280-260Ma经历了广泛的地慢部分熔融和壳幔相互作用。~280-260Ma的慢源岩浆作用不仅导致大规模的地壳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了阿拉善酸性火成岩省,还造成了阿拉善地块地壳的大规模的垂向增生。
其他文献
本文实现了基于交错网格有限差分(FD)离散的并行化海洋CSEM三维正演算法,能够模拟形态相对复杂的场源,包括任意方位的有限长直导线和弯曲导线发射源.该算法使用一次场/二次场方法,其中一次场的计算为一维正演问题,使用准解析法求解,并且只要在计算一次场时考虑复杂的场源形态便可以实现同样场源的三维正演.利用MPI 实现了分频率、分场源的并行化.通过理论模型验证了该程序的准确性以及并行计算的性能,并初步考
本文利用美国GRAIL探测器得到的660阶次月球重力场模型,结合美国月球轨道激光高度计LOLA获得的720阶月球地形模型,对虹湾-雨海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进行分析,尝试提取虹湾-雨海盆地下方的壳幔结构。综合分析,认为在虹湾-雨海相接地区,壳慢边界会有一个向虹湾方向的额外上隆,可能为月幔物质曾向此方向涌动造成。可能的解释有:其一,雨海盆地的形成可能接受了斜向撞击,不同区域月壳和月幔受力不同,影响撞
本文利用GRACE及地面时变重力监测三峡库区的蓄水变化,理论模拟预测结果表明蓄水引起的地表负荷响应主要集中在库区沿岸,并且与前人的模拟结果分布特征非常相近,当库区水位由145m蓄水至175 m时,最大负荷响应出现在库岸,重力变化可达约1.12×10-5m/s2;而每年两次(水位分别为145m与175m)观测的流动绝对重力(A10)以及连续重力CgPhone)经水文模型(GLDAW校正后的结果与预测
本文使用IGMAS软件对龙门山地区的壳幔密度结构进行了研究。龙门山是中国东西构造、地貌分界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两侧的岩石圈结构差异,是形成龙门山造山带的主要原因之一,对龙门山的构造演化起着持续影响。为了解龙门山两侧壳幔结构差异,本文使用EGM2008模型的重力异常数据,以最新的阿坝-遂宁人工源地震剖面速度模型为基础,得到了龙门山造山带中段及其邻区的精细地壳密度结构。密度结构显示松潘泪-孜地区和四川
本文利用GRACE RL05观测数据(2003-2009)采用MASCON方法同时考虑了不同的冰川均衡调整(GIA)模型对南极地区质量平衡做了研究,估算了南极地区的冰质量变化并给出了不确定性.由于全球变暖南极冰消融比较显著,利用ICE-4G+RF3L20, ICE-SG+RF3L20和W12a三个GIA模型进行改正后南极冰消融速率分别为-142Gt/yr、-129Gt/yr和-33Gt/yr,综合
海洋热流数据是海洋地球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的基础数据.为深入认识琼东南盆地的地热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首先利用数值模型分析了张裂型盆地主要地热参数的垂向变化特征;利用钻孔资料获得的44口钻孔的热流数据,结合海底热流数据,详细分析了琼东南盆地的热流分布特征;通过构造热演化数值分析,初步讨论了现今热流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文通过回顾历届全球热流数据汇编,特别是梳理了最近20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全球热流数据汇编与解释、大陆和海洋热流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及地球热收支等方面进行了评述,以期为同行介绍全球热流研究的现状与相关进展,虽然基于实测热流数据和可行的数据外推原则,目前基本弄清了全球热流分布格局,获得了各代表性地质构造区的基本热流特征,但洋中脊的地下水循环及大洋热流理论模型中的参数选取等也存在分歧,在利用全球热流相关
本文研究并掌握海底热流长期观测技术,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来消除底水温度波动的影响以获得有效的海底热流密度,这不仅可在浅水区海底原位热流调查及海底油气勘探中立即得到实际应用,而且对地质构造、热液系统(Sultan et a1.,2004)和全球环境气候变化(Dickens,2003)研究将具有重要意,同时也能为海洋环流等研究提供准确的底部温度和热流边界。
“地壳一号”高速大扭矩全液压顶驱采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设计制造,主要由提升装置、主传动系统、回转头总成、夹盘式背钳、可开合滑车等部分组成,主轴采用高速小扭矩液压马达+行星减速机+多片盘式制动器结构作为动力输入,采用集中润滑系统散热.顶驱主液压系统采用变量泵-变量马达构成闭式回路,辅助系统采用负载敏感电液比例控制.液压顶驱具有良好的调速性能和节能特性,与“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整机集成,可降低劳动强度,提
本文采用一维稳态传导方程来求解准噶尔盆地岩石圈热结构:岩石圈分层结构参考邵学钟等(2008)四条地震转换波探测结果;大地热流数据采用饶松等(2013)最新研究成果;沉积层内A和K均采用阶状模型;褶皱基底层内,A采用阶状模型,K采用常数模型;结晶地壳上层,A采用指数衰减模型,K考虑温度效应;结晶地壳中层和下层,A采用阶状模型,K均考虑温度效应;将Artemieva和Mooney提出的两条绝热线与一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