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大佛洞、罗汉洞宇宙成因核素26Al10Be埋藏年龄

来源 :第二十二届全国洞穴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r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中天坑群是在我国北纬32°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北界首次发现的岩溶地质景观,已查明区内发育岩溶洞穴160余处,对研究中国南北方乃至全球古地理环境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目前该区域地貌演化、岩溶洞穴发育研究刚刚起步,尚没有该岩溶区年代学研究成果报道.本文尝试运用加速器质谱仪(AMS)宇宙成因核素26Al/10Be埋藏年龄测试技术,对汉中南郑岩溶洞穴大佛洞、罗汉洞内次生沉积石英砾石进行年龄测定(假设样品进洞前无埋藏历史),分别获得26Al/10Be埋藏年龄1.07±0.71Ma和1.51±0.88Ma.同时获得大佛洞石英砾石样品在埋藏前该流域侵蚀速率为207.40m/Ma,罗汉洞石英砾石样品在埋藏前该流域侵蚀速率138.89m/Ma.这是汉中岩溶区年代学研究的全新探索,也体现了岩溶洞穴宇宙成因核素埋藏年龄测年技术和方法在该区域地貌演化和岩溶发育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岩溶天坑理论由朱学稳教授创立,自2001年提出以来,得到了地学界广泛的反响和社会相关各界的关注.十几年来,促进了与天坑有关学科的不同程度发展,在旅游、地下水勘查等方面的
会议
会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IRCK)是UNESCO第一个地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心,于2008年在广西桂林挂牌成立,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建设和运行.八年多的运行在
2016年,汉中天坑群横空出世.在汉江南岸5000多平方公里的碳酸盐岩区,发现了由54处天坑组成的天坑群,同时还发现了庞大的洞穴群落、气势恢宏的陡崖、蜿蜒幽深的峡谷地缝、雄伟
2016年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在汉中汉江以南,发现了举世瞩目的汉中Karst天坑群,是我国岩溶区最北部首次发现的天坑群,它们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板块(羌塘—扬子—华南)板块
陕南汉中地区宁强禅家岩、南郑小南海、西乡骆家坝和镇巴三元镇一带四地发现天坑、洞穴、峰从、洼地、峡谷、瀑布等岩溶地貌190余处,四处岩溶地貌集中分布,总体具一定的地域
天坑是近二十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形成机制、形态景观有别于其他岩溶地质遗迹的独特喀斯特.天坑在学术界还是一个新概念,其定义、分类、成因等尚在不断研究完善中.本文首先从天
小南海天坑群最新调查成果显示:在约70平方公里小南海镇大垭台原区发现规模宏伟的天坑群,共发现天坑、地河洞穴、地缝、峡谷、瀑布等地质遗迹,包括天坑20处,竖井6处,洞穴90处
汉中南部地区广泛分布各时代的碳酸盐岩地层,孕育了大量的岩溶洞穴,类型齐全、景观丰富,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景观价值.与南方典型岩溶区发育的洞穴相比,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